当前位置:

“男德班”教给男性的“德”是什么?

来源: 红网 作者:王晓彤 编辑:田德政 2022-12-15 17:09:15
时刻新闻
—分享—

第八届评论之星.jpg

□李王晓彤(山东大学)

近日,“男德班”的话题引起热议,一些网友“望文生义”,将“男德班”视为对男性言行加以限制,蹭“女德班”的热度,甚至就像诟病已久的“女德班”那样,试图给男性套上陈规陋习的“枷锁”,引起了一大批网友的声讨,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男德班”的概念早在2015年就已经面向社会开班。当时“男德班”很长时间内没有一个人报名,最终报名者只有区区三位。面对冷嘲热讽,“男德班”的初次尝试遭遇挫折。7年之后,这一项目再次重启。据《新京报》报道,今年9月,社会学博士、性别学者方刚招募“男德班”学员,其全称叫作“好伴侣好父亲:全参与型男性工作坊”,授课内容包括“认识并挑战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反思‘大男子汉气概’的伤害”“做家务和照顾家人的能力”“婴幼儿护理技术”“家庭暴力成因及干预”“与青少年孩子的相处艺术”等。所以“男德班”我们要纠结的是这个名字如何称呼吗?显然不是,我们要弄明白的学的“德”究竟是什么,男性从中又学会了什么。从方刚的回答中我们或许能够窥见一二:教给男性的其实不是“德”,而是去学会如何承担身上的一份份责任,通过他们自身,推动社会的改变。

学的“德”是去承担反对性别暴力、承担家务、养育孩子等传统上被认为属于女性领域的责任。在我们生活中,反对性别暴力的宣传往往都是一些女性组织在进行,很少见到男性的身影或者说我们的印象中更偏向于这是女性的责任;在平时聊天中或者是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常见到的是忙碌的母亲和被家务缠身的女人,很少听到男人谈论哪个牌子的洗洁精更好用这种话题;又或是像前些日子的新闻中提到的一样孩子开家长会全班40位家长却只有7位是爸爸到场,其余的都是妈妈,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严重缺位……“男德班”学习的“德”更多意义上是在推动这个社会向善向好,推动男女在这些事情中共同发挥力量,承担应有的责任,构建更美好的未来。

的“德”是去承担家庭、职场等触及性别平等领域的责任;是去告诉大众,时代在发展,社会观念理应与时俱进,“家庭煮夫”不再是难以启齿的代名词。在家庭中,一部分男性可能比女性更适合照顾孩子或者更愿意帮另一半分担家务往往会被世俗扣上“没出息”“怕老婆”等帽子让更多的男性越来越大男子主义,家庭煮夫们羞于启齿;在职场中,男性可能会因为性别红利而在求职面试中获得更多机会或者晋升空间。但事物总是有其另一面,男性在职场中与女性竞争败下场来往往会受到周围人的耻笑;护士、幼师、保姆等行业也常常会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男性……这些其实都是另一种职业性别歧视。“男德班”学“德”,这份尊重男女平等,推动健康职场观念发展的“德”在造福他们自身的同时,也改善了女性生存空间,何乐而不为?

“男德班”教授的“德”,更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他们学习的内容的重要性,吸引更多人注意,让更多人投身于此,让这个社会有更多的“好男人”或者“正常男人”。这个“男德班”教会了它的学员男性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做强者,阳刚有力是男性,阴柔婉转也是男性;它告诉男性,世界上有1000种花,但是你仍然可以选择成为第1001种花;它教给男性从来没有人可以从性别歧视中受益,包括施暴者,男性看似不受影响,实际上也被男权社会下对男性的刻板要求所伤害。

所以“男德班”教给男性的“德”只不过是这世界上最普遍不过的事实,在其被污名化的今天,我们不妨想想是不是敢于去上“男德班”,迈出这一步,摒弃世俗的眼光,承担在两性中的责任,不逃避,能共情,无论是在外面对风浪还是回家洗手做汤羹,都是我们值得称赞的“好男人”。

来源: 红网

作者:王晓彤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656/59/1215362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