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I“听音识病”何时成就中医国手?

来源: 红网 作者:严萩平 编辑:田德政 2022-12-02 11:28:39
时刻新闻
—分享—

□严萩平

相关研究表明,所有影响肺部、心脏、大脑、肌肉或声带的疾病都可能导致声音改变。因此,使用数字工具分析录音,就能识别出疾病的特征,即所谓的“语音生物标志”。ResApp公司开发的应用程序能够根据病人的咳嗽录音检测新冠病例和其他呼吸道疾病,其中检测新冠病毒的准确率高达92%。(12月2日《科技日报》)

AI语音识别除了能听懂话,还能查找病,这在过去恐怕难以想象。据媒体报道,随着人工智能和语音识别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相关市场的发展壮大,利用语音识别疾病也引发了更多关注。对此,既有鼓励之声,也有警惕之声。而我们在讨论其为新兴医疗领域将带来何种冲击之时,不妨设想AI“听音识病”能为传统医疗领域提供什么帮助。

对中国人来说,“听音识病”其实并不新鲜。众所周知,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其中,“闻诊”即是听声音判断病情的一种诊疗方式。战国古文《素问·脉要精微论》便提出“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近些年,关于中医效用的争论屡见网端,AI“听音识病”的出现,无疑能反向证明“闻诊”的有效性。只不过现如今听音的方式从“人耳”切换为“话筒”,科技感更强,诊疗效率或许也更高。

我们必须看清,发展传统中医并非仅有“考古”一途,也可以走先进与时尚的道路。借助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各色“听音识病”工具或能成为中医医生的助手,帮助大夫运用中医理论精准识别患者的病因病情,进而对症下药。且此类低成本的无创伤的诊疗方式,或能帮助医学技术下沉,帮助更多的人。

进一步来看,在人工智能的加成下,中医“听音”或能发展至“闻味”“看色”,通过采集患者的呼气、体液等等,分析患者的病症,让中医医生不必“亲身体验”,接触污染物。引入非接触式的传感设备,中医望闻问切四诊都可以进行智能化改造。甚至,走进元宇宙风靡的未来,中医医生可以超远程观察患者的形态,运用“望闻问切”提供药方。

当然,科技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听音识病”应用程序,必须防范少数人借机取利,通过采集具有生物识别体征的声音数据,窥探大众隐私。发展“听音识病”必须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下进行。发展“听音识病”相关应用,借助中医理论,我们国家有先天的优势。还是呼吁有关机构和组织能加大研发力度,给我们的传统中医注入更多的科技与狠活。

来源: 红网

作者:严萩平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656/94/1210958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