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嘉俐(同济大学)
六月已过半,暑假即将来临。对于初高中学生而言,暑假或许是一个放松休闲或者“弯道超车”的绝佳时机,而在大学生眼里,如何获得一份含金量极高且收获满满的实习工作会是暑假安排中的重中之重。
有人会问:“为什么要实习?”“现在实习有用吗?”笔者的回答是:“有用,而且很重要,但是如何防范实习的骗局更为重要。”
随着时代潮流的更迭,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成倍增长,如何在人群中脱颖而出成为大学生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实习,是就业前的热身,是踏入社会前的“缓冲期”,也是学以致用的检验期。将在学校学习到的理论运用到职场上,学习职场规则,在自己的简历上留下“大厂实习”的印迹等等,众多实习的光彩作用呈现在大学生的面前,大家纷纷挤入实习市场,想以实习为今后的就业加上光环。但正是实习需求的过热加上实习机会的稀缺,使得不法分子瞄准了实习市场,广设实习陷阱,谋取私利。
近年来,实习骗局屡见不鲜。个别机构和个人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索取相关费用,大兴“付费内推”。也有公司告知大学生需在实习前接受统一培训,在培训后方可拥有高薪得就业机会。但是他们却在培训费上大下文章,不良培训机构伪装成招聘公司,以招聘的形式对应聘者进行高额有偿培训,而应聘者多在培训机构以美好就业机会的引诱下陷入“培训贷”的陷阱中,还未找到合适的工作却已经背负了巨额的债务……
但是实习骗局仅仅如此吗?实则不然,真正的实习骗局比这恐怖得多。如今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人才市场的饱和使得大学生们不得不选择“走出校门”,将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而实习骗局也正是抓住了大学生十分重视就业的心理才敢如此放肆。那么应当如何整顿实习市场,攻破实习骗局呢?笔者认为,整顿实习乱象是对全社会的考验。
首先,国家应当加强立法,完善与实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缺乏一部针对实习生这一特殊劳动群体的法律法规,并且很多地方劳动司法保障部门也缺乏相关的具体规定。我国《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活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并且获得劳动报酬的自然人。”但是实习生并不能满足“从事某种社会活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这一条件,实习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积攒经验的手段。所以实习生的合法权益很难收到相关法律的切实保护,这也为不法分子搜刮实习生权益,广设实习骗局提供了条件。因此,完善实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实习生相关的合法权益是十分必要且十分急需的。
其次,学校作为连接大学生与社会的桥梁,应当尽力为学生的就业指引方向、保驾护航。针对实习相关的工作,学校应当加强对实习有关信息的宣传,或者开展实习工作相关的宣讲会,增加学生对于实习工作信息的了解。在学生实习期间应当适时关切学生动态,及时给予学生帮助,促进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学校也可加强与相关单位的合作,增设更多优质实习岗位,为学生实习提供有力保障。
最后,回归到学生个人。学生自我辨别能力的提高才是关键。作为学生,应当明晰实习的真正意义,而并非盲目追随所谓“大厂Offer”“高薪实习”。学生在投入实习工作前须全面了解相关企业情况,选择正规单位及部门,不轻信招聘广告,主动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切勿急功近利。即便是遭遇了实习骗局,也要学会及时脱身,抓住机会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求助或者直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实习,更多的是对于自身能力的检验以及理论知识的应用。实习是一次自我磨练的机会,作为大学生,应当明确实习的真正意义,而并非把实习当作求职的捷径。擦亮双眼,避开实习骗局,以踏实肯干的态度正确对待实习,争取在实习中找到今后发展的方向,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来源:红网
作者:俞嘉俐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