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6元一盘的炒石子,所见应是忆苦思甜而非消费情怀

来源:红网 作者:潘乐 编辑:刘昱 2023-06-11 21:16:41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30101151146.jpg

□潘乐(广西大学)

近日,一则夜市上“爆炒鹅卵石,16元一份”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引发关注。但其后湖北恩施餐饮协会对此做出了解释:此“爆炒鹅卵石”实为恩施当地民间传统菜肴“嗍丢”,且恩施鹤峰相关部门拟将“嗍丢”制作技艺申请列为非遗代表项目,其中可见对其的重视。(6月10日 澎湃新闻)

将无法下咽的石子作为“菜品”端上餐桌,这道所谓的“嗍丢”是否真实存在显然成为了大众首要关注的话题。根据查证,“嗍丢”确为一道传统的民间菜品,其以配好的调料炒制由溪水边捡来的圆润石子,让石子浸润特制调料后变得入口鲜香,吃时夹起石子“嗍”其口味后便可丢掉,因而得名“嗍丢”。实话而言,石子必然不可下咽,食客也仅是品尝那一份来自“嗍丢”特制的酱料味道,感受一份来自地方菜品的新奇与新鲜感。

而为何炒石子会出现在地方特色菜的列表中?探寻其源头,“嗍丢”实则为过去人们在资源匮乏、贫困光阴中苦中作乐的产物。在早年间食物缺乏,曾有“树皮馍”“观音土”之说,“嗍丢”便是当时人们以石子为“菜”,炒制让其有味道后即可代替食材以此来下饭或下酒,但因石子不可食用,嗦食味道后便可丢掉。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早已脱离开那个以石子做菜的饥荒年代,“嗍丢”便成为了一道当地传统的“特色菜肴”,承载着从贫苦年代步步走向如今的历史记忆,成为了人民生活向好的见证者之一。于此角度而言,“嗍丢”一菜确然有着情怀在内,但以此“情怀牌”打出当地特色小吃的旗号,将这道来自过往的炒石子搬上夜市进行宣传售卖,这合适吗?

私以为,“嗍丢”作为一道承载着旧时记忆的餐品,重点不应是它的特殊和猎奇,而是其独特的“石子为菜”烹饪方式背后,所展现的当年人们在贫苦年代勇于乐观积极面对生活的心理,它在现在被再度提起,就是一种忆苦思甜。而在夜市中以相对高的价位宣传售卖的“嗍丢”,显而易见地是以石子这一食材作为噱头。毕竟在时代发展的当下早已不再需要像当年一般以石头为菜“自欺欺人”,吸引来的顾客也大多是因为好奇心理而付款,最后也仅仅“嗍一口味道”完事,反倒是回想起来觉得就像是“上当受骗”一般:明明什么都没有吃下肚,却花16元买了一盘“爆炒鹅卵石”。并且“嗍丢”这道旧日菜品本就冷门,难免引发争议。

同时,相关回应的重点在于证实“嗍丢”这一道菜的存在,而避开了食客们所争议的焦点——是否安全、卫生,转而用因为“嗍丢”拥有一定地方历史这一理由打出了“情怀牌”。实话而言,以石头为菜的“嗍丢”在当下的现代餐饮安全标准中早已不能算是菜品,应是在往日贫苦旧时光中独有的时代标志。而此刻再将它捡起,宣传售卖,先不提其“反复回收利用”是否真的干净卫生,其以“地方特色”作为包装本就不妥,因为其本质就是石子,不是食材。

将石头子以“情怀”名义卖上夜市餐桌,那是否可以对一抔泥土贴以“观音土”的名称,将树皮特殊烹制,将此类本就不是食材的东西用猎奇的噱头同等高价售卖?以“义正言辞”的理由打出“情怀牌”,其实是在消费情怀。我们从“嗍丢”中看到的应是对于过去苦难的回首和对当下幸福的珍惜,而不是以此作为猎奇的商业噱头并以“情怀牌”掩饰,这才是这些见证过时光推移的餐品存在的意义。

来源:红网

作者:潘乐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40/55/1274824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