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宇飞(河西学院)
7月18日,有关媒体报道华世科教食堂饭菜中发现异物情况,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公安部门将封存的异物样品送广州市食品检验所和广州市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进行检测,并邀请相关行业专家参与评判。经过检验,异物有高度可能为鸭眼球巩膜结构。(7月19日 东方网)
相较于“鼠头鸭脖”事件,本次食堂异物的处理过程迅速,形态学对比,核酸检测以及实验室红外检测对比的检测过程也很严谨,足以让人信服。并且当事食堂也在第一时间就拍摄了从鸭头中拆出眼膜的视频进行辟谣,也有网民在媒体平台和个人社交账号上发布图片展示鸭眼膜形状,但还是有部分网民“仍不买账”。公众具有质疑精神有时并非坏事,但是这种遇事即“习惯性质疑”的做法,仍然是非理性的。
在当下的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新闻自由度的提高与传媒生态的变化也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发声途径与表达意见的渠道。但传播媒介的普及化又并不代表每个人都是真相的拥有者,由此就造成了一些“节奏跑偏”和“唯流量论”的乱象。这种“惯性质疑”思维出现的原因,首先是人们希望通过自媒体这一平台获得关注,其次则是媒体平台与博主们依靠流量生存。本次食堂的鸭货中再现异物,也就不乏有个人或媒体来蹭一波此前“鸭脖事件”的热度,希望博得关注和获取流量。在对热点事件进行传播和评判时,更应该综合多方信息,“厘清事实而后动”。这种依靠条件反射式的批判质疑带来热度,制造舆论获得流量的方式不应该成为传播者的信条。媒体也要承担社会责任,传播事实真相,帮助公众解惑才是第一要务。
网民也应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在对热点事件的评判上要坚持理性原则。不广泛收集信息而粗略做出判断,条件反射式的怀疑与挑动对立之后的“看热闹”心态并不可取。在对于社会面的话题与事件的关注中,实事求是最重要。上次“鸭脖事件”的处置有瑕疵,那么批判怀疑精神就具备了引导公众关注高校食堂卫生问题,维护学生自身权益的作用。但此次食堂异物的处理得当,且有充分证据与检测细节时,就应当支持相关部门和涉事机构的辟谣工作。舆论是有力量的,高校在事件发生后开除厨师的做法也反映了“人言可畏”。如果不能秉持理性精神,就可能波及无辜者从而造成不利影响。
相较于事后的“反转”与“平反”,我们更希望看到公众保持理性精神,有自己的见地,而非随波逐流。有些时候,怀疑精神可以促进事件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一味的怀疑批判并不是事情的“最优解”。对于“习惯性质疑”这一“社会病”,保持理智“让子弹飞一会”或许是一剂良药。
来源:红网
作者:梁宇飞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