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湖南工商大学)
7月22日,#央视网文娱评价我的人间烟火#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第一,引发网友热议。原本男女主双向救赎的故事却跑偏成“恋爱脑”“利己主义”,让人难免提出质疑。但若将思考的视角拉广,我们还应当意识到,新时代下,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文艺作品?
剧集《我的人间烟火》从开播到现在,频上热搜,争议不断。“军艺校草”和“国民表妹”搭戏,不难看出,制作方原本是想在高颜值的烘托下,通过展现消防员与医护人员的艰辛与坚守大火一把,但谁知观众对此却并不买账,直呼“颜值撑不起内容”。
从评论区的留言来看,引起网友热议的槽点主要在于剧情设置和情节安排过于俗套,更没有基本的消防和医疗素养。如剧中男女主拿着灭火器玩闹的情节,不仅会对观众造成误导,挑战消防员这一工作性质的严肃性,更是一种违法行为。又如在灾区救援现场欢呼等情节设置,缺乏基本常识与人文关怀,不免让人打出一个大大的问号。诚然,电视剧的创作是自由的,但同时也应有最基本的消防素养和道德意识,如果背离了基本的伦理常识,只会招来人们的反感。
随着当下人们审美的不断提高,要想赢得观众的好评,早已不是“流量至上”而是“内容为王”。更何况在这个提倡清醒独立的年代,观众对于剧中“恋爱脑”和“爱情高于一切”这样单调过时的观念并不买账。也正如央视文娱所评的“拿着旧地图是找不到新大陆”,创作者们应该跟上观众的审美,创作出具有震撼人心、打动人心、温暖人心力量和能量的作品,而不是打着职业光环的旗号,去无底线地消费观众的好感。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创作出一部好的文艺作品,从剧本创作到演员表演再到监管审核,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反复研磨,要经得起锤炼。比如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了再现百年前的中国,剧组亲自设计和搭建了上百个场景,为展示当年北京黄沙漫天,从张家口拉来几十吨黄沙铺到地上。制片方通过把握细节做到了一个世纪前的“情景再现”,借此实现了新时代青年与一百年前的前辈们的“隔空对话”,得以让其与历史人物共情、共鸣、共振。
又如今年年初,以扫黑除恶为主题的硬核刑侦剧《狂飙》,创作团队历时两年多用心打磨剧本。特别是在拍摄过程中,导演更是不断补充人物小传,便于演员入戏、与角色合二为一,这样用心用情的作品闯进全国观众的视野,收视率一路“狂飙”,也就不足为奇了。再如最近热映的《长安三万里》,制作团队历时三年,多次实地采风,去古城、博物馆等地感受历史遗迹,参考了大量唐画、古籍。通过让这些唐画、唐俑“活”过来,影片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打破时空的“唐代诗友会”,也开拓出一条更具本土性的国漫进阶之旅。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好的文艺作品“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这也启示我们,文艺作品的创作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只靠着套路剧本与流量明星相组合的“快餐式”作品,经不起时间和口碑的考验,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们思想共鸣的。事实上,只有编剧扎根人民,贴近生活,反复锤炼剧本;演员用心琢磨人物,吃透故事,磨砺演技;制片方严格把关,既注重大局掌控,又注重细节把握,向观众传达积极向上的价值导向,才是文艺作品真正的“出圈密码”。
来源:红网
作者:赵敏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