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刘学州被网暴案开庭,提醒我们重视“旧闻”的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周梓涵 编辑:钟星月 2023-09-26 22:27:45
时刻新闻
—分享—

88148d014c4c483f82228f5274bb2ca2.jpg

□周梓涵(南京师范大学)

据大皖新闻报道,9月25日上午,记者从刘学州养家舅妈柴女士处获悉,刘学州被网暴一案将于9月25日下午开庭。此时,距离刘学州自杀身亡,已过去一年零八个月。另据《大河报》25日报道,刘学州的代理律师周兆成表示,刘学州去世后,他们在网络上提取了针对刘学州2000多条网暴言论,“可以说触目惊心”。9月24日晚,刘学州养家舅妈柴女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起诉的网暴者中,有超百万粉丝的网红,也有热点事件的主播。

笔者注意到,虽说此事已是“旧闻”,但多家主流媒体均报道了刘学州网暴案开庭的相关信息,记者采访了刘学州的养舅母柴女士及代理律师,了解到他们提起诉讼的缘由,以及他们对于互联网环境的看法。在社交媒体重塑话语场的当下,某个颇具争议性的事件一经报道,便迅速进入公众视野,激起舆论声浪,各方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不妨有博取流量者断章取义以调动公众情绪,但在浪潮过去之后,类似的事情有没有得到解决?正如刘学州被网暴案被关注和热议一年多之后,互联网空间中的网暴事件有没有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我们仍然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刘学州案开庭得到媒体和公众广泛关注亦在提醒我们,对案件的关注不可“热烈开场,草草收尾”,诉讼结果、案件发生时的舆情分析,都可以成为后续追踪报道的焦点。唯有了解案件全貌,方能看清它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并在下一次网络发言时慎之又慎,不成为加害他人的利刃。而从关注到改变,需要主流媒体拨开新闻事件的外衣,追踪隐藏在案件里的共性问题,对公众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正是因为跟踪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众的言行,它才成为主流媒体的肩上之责。遗憾的是,坚持跟踪报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如何抓住新闻本身的热度,进一步推动对这一类现象的讨论,引导人们反思,这不仅考验媒体深挖事实的能力和写作水平,更是在考验媒体的价值观和职业操守。2021年至今,有多家主流媒体针对“德阳安医生自杀”事件撰写长篇后续报道,包括澎湃新闻的《德阳女医生自杀后600天:在残局中等待与煎熬》《南方周末》的《德阳女医生遭网暴自杀,三被告人以侮辱罪获刑》等,在系统回顾事件和舆论发酵过程的基础上,分别以当事人的过往经历和法律细则为着眼点,搭建自己的叙事框架,成为追踪报道的范例作品。

当社会事件频上热搜时,我们应询问自己,所需的究竟是查明真相帮助他人,还是一个可被讨论、可供发泄情绪的“乐子”。当浏览到刘学州案开庭报道时,切勿抱着“我已经知道全部”的心态匆匆划过,而是在阅读后,与自己之前的理解和判断进行比较,在之后遇到类似的事件时,能有清晰的认识,做出正确的举动。我们会看到,名为“真话哥”的“大V”持续输出着毫无证据却充满道德审判的语句,“暖心姐姐”则冷漠且不负责任地用恶言恶语批判他人,网暴的荒诞与丑陋在此刻尽显,追踪报道更加警醒公众:应客观理性对待互联网发言与网络声音。

无论媒体还是公众,都应重视“旧闻”的力量,它们距今可能过去数月,甚至数年,但它们所反映的问题仍旧没有“结案”,对它们的持续讨论,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今天的世界发展。为了避免同样的网络暴力再次倾倒在个体身上,也为提升公众整体的法律素养与行为规范,追踪报道都值得被关注以及重视。

来源:红网

作者:周梓涵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43/60/1309238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