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发
“假专家”“假机构”“假产品”是医疗美容行业害人的“三大坑”,但认定难、取证难、处罚轻,让部分“黑医美”有恃无恐,甚至抱着“抓住罚1万,抓不住赚到嗨”的侥幸心态,大肆赚取“黑心钱”。近日,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曝光了几起医疗美容领域违法典型案例,可谓件件惊心,但面对处罚结果却又不免令人唏嘘。(9月20日《工人日报》)
暴利、套路深是“黑医美”的突出问题,消费者被宰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并非鲜见。然而,“抓住罚1万,抓不住赚到嗨”,在侥幸心理和巨额利润诱惑下,“黑医美”就难以禁绝。笔者认为,处罚偏轻便是纵容,打击“黑医美”须出重拳,进一步加大违法成本,才能起到震慑作用,取得实效。
“黑医美”的利润十分丰厚,一台不算大的手术,收费上万元至几万元是常事。但“黑医美”的背后却隐患重重,比如,使用过期的外科纱布辅料(纱布块),手术后一旦发生感染,后果将不堪设想;所谓的“皮肤院长”“整形教授”等专家,不过是自诩的“封号”而已,却用以忽悠消费者入坑;治疗效果被吹得天花乱坠的产品,只是一款普通食品……而遭蒙骗的消费者被套路入坑,买产品、做手术花了不菲的费用,还有可能美容变毁容,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今年5月,市场监管总局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维护医疗美容市场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医疗美容行业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推进,监管“短板”也有所显露。公司医师自诩某整形美容医院皮肤院长忽悠消费者,其所在整形美容医院被罚1万元;一家美容门诊使用过期外科纱布辅料,只是没收过期医疗器械、罚款3万元;普通食品宣扬“预防癌症65%、治疗能力76%、治疗关节炎73%”,某健康养生馆也仅罚款2万元了事等,这些曝光的几起医疗美容领域违法典型案例,共同的特点就是处罚偏轻。而这一点罚款,一两项医美服务可能就赚回来了。如此“隔靴搔痒”的轻罚,根本起不到警示教育和震慑作用,简直就是对“黑医美”的纵容。
对“黑医美”处罚偏轻,显然难以有效打击。因此,必须出重拳强力整治。一方面,从法治层面,尽快修订和完善有关罚则条款,大幅度提高罚款上限,甚至罚得其“倾家荡产”,从而加大违法成本,让违法者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对严重违法违规的医疗美容机构及“黑医美”,予以吊销、取缔,对严重违法的相关单位或个人,则实行终身禁医,不给其再次坑害消费者的平台和机会。这样,才能真正形成震慑效应,从而有效遏制“黑医美”,净化医疗美容市场环境。
此外,消费者也要增强防范和维权意识,整形美容应选择正规、信誉度高的医疗美容机构,千万不要轻信“黑医美”的虚假宣传,一旦被套路入坑而利益受损,也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依法维权,用实际行动坚决抵制“黑医美”。
来源:红网
作者:丁家发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