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锐洁 (苏州大学)
9月16日,吴木良(化名)所拍摄的一则名为“我帮全村的老人,拍好了遗照”的短视频登上热搜。视频中拍摄的14位老人,年龄最大的今年已经83岁,最小的仅有50岁。他们精心打扮过后,坐在吴木良在村口临时搭建的红色背景板前,希望在镜头里留下自己最美的样子。(9月21日 光明网)
视频发出后自然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有网友认为给老人拍遗照是件很忌讳的事情,但也有人说“外婆的遗照就是我亲自拍的,笑的又灿烂又漂亮”,还有的人说“外公的遗照是从身份证上抠下来的,葬礼那天我看着照片,总感觉这不是我熟悉的那个会悄悄塞钱让我买糖的那个,把所有爱都给了我的人”……种种观点皆指向一处——我们该如何面对生命的最后一次离别,换言之,也是我们的教育文化里较为欠缺的一项:死亡教育。
作为中国人,从小到大,我们似乎都很避讳谈及死亡,似乎谈论死亡是极其不吉利的事情,就连与“死”谐音的数字“4”也要尽量回避。但每个人在出生时就确定了这一生必然经历死亡,越是对死亡避而不谈,死亡对于我们就越是神秘而不可理解、不可接受。也正是因为这份避而不谈,让我们对死亡总是没能做好准备,很多老人一辈子都没能留下一张照片,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后人都留下无尽的遗憾。
起初,吴木良想让村里的爷爷奶奶们都不必经历类似的遗憾,准备给每人拍一张精神矍铄的遗照,又担心老人们会觉得冒犯,不愿意拍。谁曾想,老人们听了都特别高兴,就连村里83岁高龄的爷爷也跑来了村口,嘱咐吴木良把自己拍得精神一点。网友们对此不禁感慨:“看标题认为大逆不道不可理喻,看下来发现封建腐朽的原来是我自己”“老人们其实怕的不是死,而是突然的离去,人生的最后一段路,他们其实看得比我们开,早就准备好了。”
比起死亡,更可怕的是被遗忘。电影《寻梦环游记》里是这样定义死亡的:逝去的人会以亡灵的形态存在于另一个世界中,唯有当在世的人都将他遗忘,他才会完全消失。活着的意义在于被记住,遗忘才是真正的死去。没有人不害怕死亡,但当生命终将要走到尽头,不如微笑着留下生命的痕迹,遗照,更像是我们来过世间的证明。
与对生死豁达的老人们形成对比的,是近年来频发轻生事件的青少年群体。处在生命的花季,却缺少对生命的敬畏与生活的热爱,这也是死亡教育缺失的体现之一。“不知死,焉知生。”死亡教育虽名为谈死,实乃谈生。人生不能重来,就像恩格斯所说:“人从降生的那一刻起,就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坟墓。”若能直面死亡,又怎么会不懂生命的意义呢?
生死教育在某种程度上,都教会我们要学会跟所爱的人和事物一一道别;重视生死教育,也是一种对生命的重视。坦然接受,让生命体面落幕,给哀伤一个去处,然后带着力量与爱继续前行,周而复始,向死而生。
来源:红网
作者:郭锐洁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