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贤 (重庆大学)
近日,“海神”妈祖又因为揽了新“活儿”出圈,引发网友热议。在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鲤城派出所,有一间“妈祖评理室”,用于调解邻里日常矛盾纠纷。妈祖当起了“评理员”,网络上“热梗”不断:“不在妈祖面前撒谎,是福建人最后的底线”“你敢对妈祖发誓吗?——我招”。(9月2日《南方周末》)
这回,妈祖当起了福建省莆田市妈祖评理室的“评理员”。“希望你们不要在妈祖面前动怒,人在做天在看。”妈祖像高高挂于评理室,每次民事纠纷调解之前,主持人都会让在场所有人起立向妈祖致意,征得双方同意后才宣布进入下一个环节,在妈祖的“注视下”,这里的民事纠纷调解结果往往能让双方都满意。
妈祖在湄洲岛不仅代表一种宗教文化和信仰,也逐渐成为民事纠纷调解的突破口,以一种无形的规训,深度参与到家乡的现代治理之中。设立“妈祖评理室”的初衷,是将湄洲岛岛民的信仰习惯扩展到调解工作当中,使调解更省力省心。当地居民乐于选择“妈祖评理室”的原因在于“在妈祖面前,工作人员也不敢刻意偏向哪一方,对调解结果的公平,心里更有谱。”
民事纠纷不同于刑事案件,民事调解的过程是纠纷双方的心理互动过程,调解员在其中充当着“中间人”的角色,利用人的民间信仰与常识促使双方“坐下来好好谈”,这时候民间信俗就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有“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说法,对于心中有妈祖的人来说,这自然而然就是一种约束。妈祖作为当地的“神”,具有一定的震慑力与影响力,“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唤起了当事人的良知善意,似一只无形的大手推动双方“各让一步”,最终解决纠纷。
“妈祖评理室”折射出蕴藏于民间信俗中的社会治理新路子,即挖掘信俗中与现实相通的价值观,唤醒道德的力量治理社会,弥补单纯实施物质惩罚的治理缺陷。或许有人认为这违背了科学精神,但社会治理的主体永远是广大群众,信仰是特殊的力量,在有信仰的地方用信仰的方式辅助社会治理,正好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治理理念。在现代社会,法治是主流,民间信俗作为封建时代的产物也难免有其落后的部分,若能科学地开发利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将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杨子贤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