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奔山赴海去过年,中国人懂!

来源:红网 作者:程振伟 编辑:钟星月 2023-01-25 16:30:02
时刻新闻
—分享—

□程振伟

三年大疫后的第一个春节,注定是最难忘。

腊月二十八的晚上,我终于踏上了故乡的土地。而我的年味,终究是和故乡“缠杂”不清的。

腊月二十九。在家乡大别山脉一个叫“耿老庄”的地方,我有幸参加了一位小学同学的家宴。这位小学同学当年因为家境不得不辍学。我虽然上了大学,中间也是各种蹉跎。如今小学同学的儿子入读了我现在工作所在的大学,也很优秀。一个桌子,六个锅子,大家按四方坐下。宴席上有我和这位小学同学的启蒙老师,有小学同学的哥哥,也是一位初中教师。我似乎回到了当年上小学时的历历目目,现在看来当年是“艰苦但热血”。

席上各种主题飘飞。一会是“敬师”,一会是“敬老”;一会是忆小时候,一会是谈未来。我借着微醺说,很开心感受到了耿家生生不息的文脉。这个家宴谈的不是家长里短,不是买房置业,不是发财升官,而是如何培养子女,如何让子女成长成材,有这种文脉,何尝家族不兴、事业不展?

何谓春节?春节是文脉滋长、传承的时刻。中国最绵长的文脉,就是在农村。但凡是中国人,谁家不是来源农村,或是有亲戚在农村?过年不回乡,多少会有遗憾的。

何谓年味?年味是文脉,更是亲情。我的父母已逾70,过年说起团聚,其实并不容易。爸妈在镇上有房子,可他们爱敞亮,宁愿在乡下山岗上的两间木房里,过一个“简陋的除夕”。虽然是“有风的地方”,这个春节却有些冷冽。我没法,反正“亲人在一起,就是过年”。

没想到除夕下午,舅舅派了“两个五大三粗的年轻人”把我父母“掳走”了。“我们家人多,小孩多,过年热闹,多添几双筷子,大家一起过年岂不热闹?”带着舅舅的“命令”,两位表弟带着自己的孩子,把我们“劫持”到了家里。吃了年夜饭,看起了舅舅家4个孙子辈“小演员们”表演的“家庭春晚”。众人围着一个大桌子吃饭,年轻(幼)者给年长者拜年,这就是文化,这就是年味,不是亲情不会有这样的热闹劲,不是千年的文脉维系,不会有这样的生生不息。让年轻人奋斗很容易,今年多吃苦肯干,明天过年时多收获,一大家子时,脸上自然多一些自然的微笑。

回杭州的前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去了老河畔的一户人家拜年。我并没有开车回老家,所以只能开着爸爸因中风致残后代步的一辆电动车。爸爸的表弟已经七十来岁,但精神很好,现在大多时候在市区陪读小孙子。我叫他的儿子表弟。表弟在上海浦东工厂做流水线,其实很知足。表弟和表弟媳经过多年打拼,已经在家乡就近的六安市买了房子。“我12岁时涉河去姑姑家,第一次见到表哥你。” “当年姑姑很爱干净,经常命令我把脏衣服换了赶紧洗。” “我的大大性格有些要强,但后辈对她都很敬重。”“大奶走了很多年,但跟她有关的事经常会想起,一辈子都忘不了了。”

拜年,拜访的是亲戚,其实也在给亲情赋予仪式感。说的是当下和最近,其实真正的主角是长辈和祖辈。没有亲身去拜年,焉知何谓亲情、家庭,焉懂何为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年味?

寒假前,河北张家口市宣化一中在高一年级的寒假通知书提及,希望家长“教育孩子淡化甚至摒弃春节意识、假期意识”。摈弃春节意识,与民族文化文脉自戕何异?过年,过的是年味,主角是文脉。文脉在你我的心中,有尊崇文脉的人在,国家和民族,就大有希望。奔山赴海去过年、去拜年,中国人懂,也理应乐在其中。

来源:红网

作者:程振伟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45/69/1226161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