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齐超
标着“初级农产品”的药材,被直播间夸大为能治多种疾病的“神药”;身着白大褂的老人,配合着主播在一旁称药、打包;将医疗词汇拆分重组成新型营销话术,以躲避违禁词审查。近期,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养生类账号活跃在网络直播平台,违反国家规定暗中或违法“行医”,真假难辨,扰乱市场秩序,给消费者和患者带来危害。(2月21日 《广州日报》)
直播间的“白大褂”,真是具有行医资格的医生吗?他们销售的药品,真能如宣传的那样治疗疾病吗?即便医生和药品都真实,真能不分病情、不分患者体质而“千人一方”吗?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患者的钱财,更关乎患者的健康,容不得马虎。
早在2022年,国家卫健委等九部委印发通知就指出: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之便直播带货。由此可推测,直播间里的“白大褂”,多半可能是冒出的;或者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退休医生。而他们吹嘘可以包治多种疾病的所谓“神药”,可能仅是吃不死人的廉价中药而已。然而,碰到习惯网络购物的消费者,或者是病急乱投医的患者,就信了主播“神医”的忽悠,上当受骗。
药品是特殊商品,销售一定要谨慎,特别是网络销售药品,更应符合相关法规。2022年,《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出台,对网络药品的销售资质、经营方式、销售范围做出了严格的规范。从这个“管理”办法看,网络直播平台售药可能存在违规。
实际上,即便合乎法规的直播售药,也备受质疑。比如,一些手续齐全、具备资质的医药电商,尝试在抖音上直播售药,就受到了观众的质疑。毕竟,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治疗方案也不同,岂能“千人一方”?网上销售药品,需要有执业资格的医生,根据患者提供的处方,才可以出售。而直播间售药呢?没有望闻问切,没有处方,就直接售药,安全系数堪忧。
对于直播间“行医”“售药”,平台当然有制止的措施,比如设置药品、医疗方面的违禁词,一旦主播说了违禁词,直播就会被限流或封禁。然而,如果主播跳过违禁词用“农产品”代替,或者将医疗词汇拆分重组,平台的监督就失去了灵敏度。这表明,直播“售药”这个病毒有了逃逸性,需要直播平台开新方。
如何继续围堵、治理直播间“行医售药”的乱象?窃以为,这需要直播平台采取新的措施,加大巡查力度,升级技术审核能力。
首先,借助互联网技术,重视视频审查,对视频逐帧AI审核,而不局限于音频中的违禁词,这样容易发现视频的“白大褂”。其次,关注直播间粉丝的留言、弹屏内容,发现与医疗药品有关,就对重点审核。再者,在直播时,用滚动字幕的形式提醒主播和粉丝,直接间医疗、售药行为违法违规。最后,严格执行直播实名制,并留存直播内容。
商家打“擦边球”躲避审查,这并非主因;而直播平台监管不到位,才是病根。净化网络环境,呵护观众的健康,维护医疗秩序,直播平台有必要采取新的措施,治理直播售药的乱象。
来源:红网
作者:黄齐超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