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名著成为“靶子”?莫把“三观审查”当枪使

来源:红网 作者:黎芷筠 编辑:田德政 2023-03-17 16:31:05
时刻新闻
—分享—

青教计划.jpg

□黎芷筠(重庆大学)

近日,不少名著遭遇了“三观审查”。有人说《水浒传》丑化女性、歌颂滥杀无辜;有人说《红楼梦》中林黛玉、贾宝玉早恋;朱自清的《背影》涉嫌违反交通规则……这些言论引起了网友讨论。

事实上,这种把“三观审查”当枪使的事件不在少数。有人声称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郎》《熊出没》中的打斗场景太暴力,要求整改;《红猫蓝兔七侠传》中跳崖场景太危险,务必删减等。丑化女性、早恋、违反交通规则、暴力危险……一旦作品被打上三观不合的标签,便逃不掉被要求“删减”“整改”。可见,“三观审查”已经普遍存在,并成为悬在文艺作品头上的一把刀,只不过这次刀尖指向了名著。

深入分析“三观审查”就会发现,它不过是审查者的“自我强化心理”在作祟。传播学中有一个第三人效果理论,指出人在面对信息时都存在“自我强化心理”,简单来说就是:人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因而在面对负面信息时,自己比别人有更好的抵抗力。在此心理下,有人会认为《水浒传》中的情景会使他人变得暴戾、《红楼梦》的情节则会使人早恋,而自己则因为“比别人强”得以“免疫”。于是,为了防止他人效仿名著中的不良行为、间接满足自己的优越感(用“规劝他人”的方式),三观就成为了推动事情发展的武器,而且是一个近乎无敌的武器——无论审查的对象是谁,都可以被打上“三观不符”的印记。

但稍加思索便可发现“三观审查”的可笑之处:它完全忽视了文艺作品的“脱敏”作用,意图用完美的“理想化社会”包围人们的精神世界,这既不合理也不现实。首先,文艺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记录、反映现实的,它最大的作用是帮助人们了解世界、引发对现实的思考。因此,必然包含“为三观不容”但在现实中存在的内容,例如史书中易子而食、手足相残、残害忠良等,而只有人们认真领悟了这些内容,才能加深对现实的思考,避免历史重演。其次,它不现实在于,文艺作品数量繁多、影响巨大,三观审查又标准模糊、角度奇特,且不说网民的接受度很低,就算大家接受,这千千万万的文艺作品由谁来查,怎么来查?单从操作层面就无法实现。

其实,不只是文艺作品,生活中将“三观审查”当枪使,用“理想化标准”来阉割事实、拒绝接受事实的情况并不少见,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三观的扭曲和误解——正确的三观从来都是激励我们在接受事实的前提下改变现状,使它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可以说,三观应该是“靶子”——只有我们朝着正确三观的方向努力,用现实的枪去打理想的靶,我们才能改进当下、迎接未来。

来源:红网

作者:黎芷筠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47/51/1245904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