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婉莹(广西大学)
3月12日,数学家丘成桐奉劝家长们,培养孩子数学别只顾着刷题,“学习其实很简单,就是激发兴趣。现在很多学校强迫孩子天天做题,太枯燥了,学生没兴趣,反而有负面影响”。(3月13日 中国新闻网)
分数是现阶段最公平的评判标准。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让学生的生活充满了压力,兴趣变得不受待见。学习的目的从充实自己变成了考取高分。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应试教育之下,考什么就学什么,怎么学提分快就怎么学。于是,刷题这一低成本、高回报的方式就得到了众多师生的青睐。
丘成桐的发言是对唯分数论的否认,对刷题方式的否认。只是刷题而没有真正的爱好,学生无法在除考试外的时候取得其他的成就,也不利于学生继续深造。从他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到部分教育乱象,过分鼓吹奥数冠军,这已经失去了学术钻研的意义,功利性、目的性稀释了学习本来的纯粹。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现如今的教育制度仍然是讲究分高者得,只要分数够高,就能进入顶尖的学府,继续深造。“除了刷题,我们没有更好的办法。”这样的言论屡见不鲜。在中国许多农村地区,学生走出去的方法只能是考高分。我们不能否认这部分学生的存在,他们如果不认同这种方式,很大概率就会在选拔性考试中被淘汰,失去一次重要的改变命运的机会。“小镇做题家”们靠着习题的堆砌,用读书改变命运,这本不应该被否定。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与上升通道的单一才是我们最应当思考的问题。
教育资源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挂钩,我们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提升经济水平,但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却是与日俱增。教育资源的部分短缺与教育诉求的激增形成了巨大的矛盾。知识沟理论显示:大众传播信息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的影响远大于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沟不断加宽,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不可忽视,改变这一现状,对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我们不讽刺“小镇做题家”的成功,也不能忽视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平衡教育资源的分配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改变唯分数论,追求教育公平,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来源:红网
作者:卢婉莹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