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芊羽(广西大学)
近日,澎湃新闻发布了一篇名为《智能电视,不听老人话》。从老人艰难操作智能电视无果后选择放弃看电视后,我们看到的是数字化浪潮下被席卷的老人。数字化的发展,将一些老人困在了数字鸿沟中,连“看电视”这一过去稀松平常的小事,也变成了奢望。(3月29日 澎湃新闻)
这则深度报道引人深思,时代飞速发展的同时,是否有一些群体被留在了原地无人理会?智能化、数字化让社会运转更加高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与此同时,需要警惕它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一些问题,尤其是老年人目前面临的“数字鸿沟”困境——越来越多的生活难题摆在了老年人面前。开关难、调台难,智能电视成为老年人的负担。除此之外,医院在线挂号、餐厅扫码点餐、车站网购车票都成为了老年人生活的一道道障碍。一部分老年人正在努力跟上时代步伐,但仍有更多的老年人,茫然无措地在原地打转。
站在老年群体角度进行分析,受身体机能衰退的影响,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下降。
科技进步、智能化生活但不应成为老年群体被社会遗弃的理由。“适老化改造”何解?如何帮助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智能产品适老化改造?一方面,需要智能化创新服务与传统服务相结合。在兼顾效率的同时凸显人性化,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活情况,让老年人也能够享受便捷服务,优化流程、简化手续,优化老年人的服务体验。另一方面,需要解决老年人生活中急切的服务需求。根据老年人的生活习惯,针对特定的服务场景,例如就医、出行等,设置专属化服务,帮助老年人顺利完成需求。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要求扩大适老化智能终端产品供给,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2021年2月,工信部也发布通知,其中就“扩大适老化智能终端产品供给”这项工作,要求各终端制造企业要充分考虑老年人使用智能终端产品的使用需求,如提供简约界面版本、文字放大和语音阅读等服务,方便老年人更好地获取信息。对于老年人的关怀,不应只在医疗保障、交通工具等硬件设施方面,更体现在陪伴与理解、包容与帮助等精神关怀层面。一些老人不愿意麻烦孙辈,但在澎湃新闻的报道中,这些孩子能在与老人通话的细节中感受到爷爷奶奶不会看电视的困窘与孤独,采取自制说明书、改装遥控器等做法帮助爷爷奶奶“驯服”智能电视,虽然收效甚微,却实打实地体现了儿女对老人的关心爱护。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每个人都终将老去,老年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科技进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我们不能因老去的速度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速度,就将这一部分群体抛弃。这不仅有悖于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也有悖于人道主义精神,不利于和谐、友爱社会氛围的构建。关心关爱老年人的生活,是家庭、社会、政府的共同责任。只有多方协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帮助老年人走出生活“窘境”,跨越“数字鸿沟”。
来源:红网
作者:韦芊羽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