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冉(复旦大学)
近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到中山大学参观访问,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在校方的接待准备中,有一条耐人寻味——作为见面会场所的南校园体育馆,紧急改造了厕所,把蹲便换成了马桶。对于此举,网络上不乏争议。有不少人觉得,平时不干活,外宾一来便大动干戈地装点门面,是奴性使然。
在对换马桶的事情指责之前,不妨先多问一句为什么。
在中国的公共场所里,人们往往倾向于使用蹲厕,因为蹲厕比马桶更卫生,能规避一些疾病的传播。但在西方,蹲厕却是很罕见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他们蹲着上厕所很困难。我们习以为常的姿势,即双脚完全着地、臀部贴近脚踝而双膝分开,甚至拥有了一个专门的名词——“亚洲蹲”,因为生活习惯和
所以,接待马克龙及其随行人员时,在其到访处保证马桶的设立,是一份体贴,本质上,体现的是外交礼节。马克龙作为法国总统,此次来访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中山大学考虑到了马桶这样的细节,以真诚的态度接待,是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文明之举。
但是,网友的批评也并非全无道理,在中山大学做的迎宾准备里,的确有“临时抱佛脚”的成分在。据了解,这次中山大学除了在体育馆改蹲厕为马桶外,还有连夜打蟑螂、修理已经损坏多时的道路等等,这些都是校园里一直存在的问题。有中山大学的学生事后在微博上调侃,“顽疾一朝解决”“这就是国家元首的魅力”,其中不乏无奈。
既然能够出于礼貌和体谅为外国友人更换马桶,何不将这种精神推而广之、让其变成常态化的存在?就像很多高校在校园里设置残疾人无障碍通道,服务有此需求的师生。体谅他人于微处,以方便他人为要务,这样的态度,无论是对于法国总统,还是对一个普通的学生
文明不该是服务于一个人、一次事件的临时行动,而是一种长期的、服务大众的认识与意识。偶然的文明,往往是被特定的目的所驱动,就像此次马克龙到访,客观的外交层级促使中山大学必须处处精细。然而这种偶然的文明,绝不可能惠及最广大的人群,唯有将其真正转化为一种始终存在的服务精神,才实现了文明二字的最大意义。对于数千年来都重视礼节的中国来说,是应该去追求的境界。
大学为外国元首改造厕所,不仅是简单的如厕之事,更是一种细节满满的体谅。而这份态度,理当长久地存在于我们身边,不论场合重大与否,不论对象重要与否。此般,才能让文明真正扎下根。
来源:红网
作者:丁冉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