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非遗是重现历史精华,不是重蹈糟粕陋习

来源:红网 作者:赵春博 编辑:田德政 2023-04-13 18:57:34
时刻新闻
—分享—

青教计划.jpg

□赵春博(山西大同大学)

在某二手物品交易平台不少店家上架兜售多款“三寸金莲”鞋及其缠足相关商品,其中一家网店兜售的缠足专用袜售价299元一双,还有买家发图展示穿上脚的效果。相关二手物品交易平台热线客服回应称:“如果顾客投诉,相关部门判定‘三寸金莲’商品是在宣扬封建迷信,将对商品做下架处理。”(4月13日 光明网)

《孔雀东南风》中记载:“足下蹑丝履,纤纤作细步。”由此可见,缠足这项陋习早在汉代就已有之,清朝时期就明令禁止。随着历史的前进,缠足对女性之害人知之,却还有人不啻于此,打着非遗的幌子,重演历史的遗毒。这样挣“三寸金莲”钱的投机者,应该敲打敲打他们的“七寸”,让他们明确将“缠足”归为非遗是彻头彻尾的“脑”行径。

三寸金莲的重出江湖是对历史的背弃,市场的营销噱头有直接关系。近年来,国潮奶茶、国潮服饰等“商品+国潮”的销售噱头充斥市场,这些产品会努力寻找自身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只要找到契合点,那么就达到了经营者“不愁卖”的目的,进而引发一场“国潮热”。但这样强拉硬拽的非遗真的是非遗吗?真的是既有历史真实又符合民族审美的非遗吗?这样的非遗值得我们买单吗?

审美的根本属性是追求人性的完满,而培养正确的传统文化审美观仍然是一条很长的路。著名媒体人白燕升曾经谈到:“审美的核心是艺术,个人审美观的形成与所处的环境、使用的物品、接触的人息息相关。趋向美好的物品是人的天性,也是生命品质的一部分。如果过于务实,人就失去了最为高贵的品格——人性,而发现美的能力正是人性的重要组成。”

冯骥才在小说《三寸金莲》中,通过对缠足陋习表现出来的扭曲的审美观,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糟粕深植于中国人民的头脑之中,甚至有可能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这些“三寸金莲”的出售者就是对历史文化的鼠目寸光,挣的是有愧于历史的昧心钱。

中华传统文化那种深沉质朴不善言辞的厚重感,完胜那些故意打着“国潮”噱头小家子气。懂得审美才能让生活更诗意,才能从平凡生活中发现美好的小确幸。我们要发掘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之间的共通点。用正确的审美观并做好充足的文化准备,而不是打着文化的旗号,干着“裹小脑”的事。

来源:红网

作者:赵春博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48/57/1255904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