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耀世
有了明确主题,接下来就要选择调研对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下去调研,要去一些困难多的地方、问题多的地方,调研不是光看好的。他自己就经常“钻矛盾窝”。(4月20日 中国新闻网)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是工作的靶向。经常“钻矛盾窝”,就是坚持问题导向的生动实践。一般情况下,矛盾多的地方,往往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抓准了主要矛盾,则利于把各方面情况摸清吃透。因此,在确定调研对象时,需要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让调研触角伸向问题和矛盾多的地方去。
开展调查研究,落脚点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如果不精准选取调研对象,纵使整个调研过程轰轰烈烈,必然会陷入“摆花架子”的窠臼,留下“无目的放炮——乱轰”的尴尬。这也折射出精准选取调研对象的重要性。
怎样精准选取调研对象,方法有多种多样,但无一例外,都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本身也是我们分析和处理问题应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就如矛盾存在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一样,调研对象要具备普遍性。那些经过“预演”过的线路,抑或精挑细选出来的“点赞式”对象,都是中看不中用的。调研发现不了真问题,调研质量必然大打折扣。
显然,选取的调研对象要敢于把问题呈现。在现实中,有不少调研对象从主观上害怕说真话、不敢讲心里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心存顾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调研氛围不够接地气。要破解这一难题,就需要调研多沾点“泥土味”,即把群众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直接体现到为民服务的自觉上。
说到底,选取的调研对象一定要与人民群众既无违和感,又无距离感。“零距离”接触实际,看到的是调研对象的“后院”和“角落”,听到的是“逆耳言”和“真建议”,收集到这些第一手信息,再进行科学分析、仔细辨别,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看是否与调研主题保持一致,那么调研的基础工作就会越发扎实。
开展调研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校准对象准星是关键。面对正在兴起的调查研究热潮,我们绝对不可有“盆景”思想,而是要站在干事创业的角度,多思考如何提高自身的调研能力,拒绝当“门外汉”“槛外人”,从而真正地借力调研对象,开展好调查研究,让调研成果更好更广地应用到实际中去。
来源:红网
作者:赵耀世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