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有一种慎终追远叫珍惜“最后一课”

来源:红网 作者:易国祥 编辑:刘昱 2023-05-22 22:01:58
时刻新闻
—分享—

□易国祥

近日,华东师大老教授于纪渭的遗孀、华东师大64级数学系校友何月英女士携家人来到学校闵行校区,实现丈夫生前遗愿,将其平时省吃俭用的100万元积蓄全部捐赠给其生前所在的大学。这也是目前华东师大收到的最大单笔一次性到账的临终捐赠。网友留言:于纪渭老师高风亮节,这是先生给世界的“最后一课”。(5月21日《人民日报》)

别具一格的“最后一课”,由逝者的亲属和华东师范联袂推出。于纪渭弥留之际对母校的拳拳报恩之心、为教学科研事业和人才培养春蚕到死的夙愿,亲属对此有深切理解和充分尊重,也有华东师大对这一场捐赠的重视和精心组织。学校决定设立于纪渭专项基金,资助品学兼优、经济困难的学子,并将这一基金设定为留本基金。于纪渭的学生们深情朗诵了怀念诗词,回忆了老教授的生平故事、严谨治学的师者形象、奖掖后学的教育情怀、淡泊名利的品格、鞠躬尽瘁的风范。这一堂课的主人虽然永远无法在场,却胜似在场,让无数学子感念。天堂的灵魂一定欣慰地默默注视着自己生前备的课在生后成为现实。

这样的“最后一课”并非个例。2023年5月17日,华中科技大学迎来两位贵宾:新中国新闻评论教育的创建者、中国人民大学秦珪教授的儿女秦大树教授(北大)和秦玉女士,他们和与秦珪教授有缘的在汉新闻界著名学者齐聚这里,共同举行了秦珪教授文献资料捐赠仪式暨新中国新闻评论教育发展史研讨会。这一场捐赠凝聚了逝者亲属对父亲生前从事新闻评论的教学资料已经具有和即将具有文化遗产属性的深刻认识,他们终于为父亲一生的心血结晶找到一个好归宿。这体现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对秦珪教授新闻评论教学文化遗存的慧眼识珠,也表现出华中科大对于新闻评论教育资源和业界成果海纳百川的胸怀,同时标志该校新闻评论学界对于新中国新闻评论历史的专业关注和专题研究已经进入实质阶段。可以预见,秦珪教授的新闻评论遗产将在这里得到很好保护和妥善利用,其珍贵的学术思想将得到传承,中国新闻评论教育事业和学科建设将从中汲取营养,获得长足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个人死了,活着的人一般会为其举办一个追悼会,或一个体面的告别仪式。如果这个人对社会曾经有所作为和作出贡献,人们会在其生平介绍中予以褒奖和纪念,以寄托哀思。而这两场捐赠的捐受双方更加用心,亲属以捐赠表达对逝者的真挚感情,受捐大学“贤贤易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很好地实现了逝者生前心心念念的遗愿。不论是捐赠的亲属,还是受赠的大学,他们都与逝者生前的思想和死后的灵魂实现了一种超常的对接,促使逝者精神品格长留人间并实现价值最大化。

生命有涯,精神永恒。于纪渭的100万遗产、秦珪的教学文物资料,通过其亲属向相关大学的慷慨捐赠,一定会让物质升华为丰富的精神品格,让文物演变成强大的文化力量。上好逝者留给世界的“最后一课”,称得上是对逝者最好的缅怀,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慎终追远。

来源:红网

作者:易国祥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49/66/1268094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