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同济大学全媒体研究院中国话语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传播、新媒体传播、话语分析等。
红网时刻10月20日讯(记者 钟星月)红网“青椒计划”2023年9月优胜作品评选结果今日出炉。广西大学王佳璐、河西学院达珺、南京师范大学季霜石、山东大学韦丹妮、郑州大学袁潇,成为“青椒计划”9月优胜大学生作者。
红网“青椒计划”9月评委,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玉,围绕学院新闻评论教学的特色及学生评论写作问题,接受了红辣椒评论栏目的专访,分享了他的宝贵看法和经验。
红辣椒评论:作为老牌985高校,同济大学在新闻评论教学上有何特色?
张玉: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在原有传播与艺术学院(建于2001年)、电影学院(建于2003年)和音乐系(建于2004年)整合的基础上,于2012年成立。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确立“全媒体+大艺术”双轮驱动、跨越发展战略,致力于培养具有新理念、新视野、新技能的艺术与传媒领域的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设有传播系、音乐与表演系。本科生教育开设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动画、表演、音乐表演6个专业;研究生教育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学位、广播电视专业学位、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艺术设计专业学位(MFA)硕士点;并在设计学博士点下设新媒体艺术与理论博士招生与研究方向。
学院是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广播电视台(SMG)与同济大学签约的部校共建暨院媒合作单位,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教育部中欧人文艺术教育联盟理事单位,教育部批准的“数字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动画专业被教育部评为“特色专业”。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新闻评论课程是和新闻编辑课程合在一块上的,课程名为《新闻编辑与评论》,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师通过例会讨论,汲取了全体教师的集体智慧,制定了《广播电视学专业培养方案》和《新闻编辑与评论课程大纲》。本人和课程团队教师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新形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新闻编辑与评论》这门本科生课程,探讨新闻编辑与评论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发现和解决新闻编评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闻编辑和新闻评论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新闻编辑和新闻评论的水平,从而探索和总结出一套“理实融合、讲练结合、学做一体”的新闻编评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新闻编评能力,我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探索和总结出几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除了讲授课堂知识外,为提高学生新闻评论写作能力,让其向一些时评大家如刘洪波、陈鲁民、马少华、曹林学习,研究其时评作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撰写成小论文,写得好的经老师修改后投到期刊上发表。
(2)建立课程微信群,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可与老师直接交流沟通。
(3)指导和鼓励学生在红网红辣椒评论等媒体上发表新闻评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新闻评论写作能力。
(4)让发表评论的同学在课堂上现身说法,向其他还没发表评论的同学介绍经验,传经送宝,带动大家一起提高新闻评论写作水平。
红辣椒评论:在研究时评的相关论文中,您曾提到:“时评作者的确是要倡导理性,但是保持理性并不排斥情感的灌注,只要把握好言辞的尺度就好。”您认为,新闻评论中的理性和情感是何关系?评论员应如何平衡理性表达和情感灌注?
张玉:作为一种观点表达的文体,时评是一种理性意识的流露,但不应该排斥情感。有时我们看到社会中的一些不合理、不正常的事情,会给我们以触动,可能让我们愤懑不平,这可以说是“发乎情”,但时评写作更要“止乎理”,用词精准、到位,不过火,讲究度。时评要讲理,晓之以理,同时也要动之以情,不妨有些情感的灌注,两者结合,时评作品会更有说服力,一些时评家的许多作品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红辣椒评论:新媒体时代,碎片化、浅层次的阅读习惯以及流行语的泛滥使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评论初学者的思维和表达。要写出有思想深度和思维增量的评论文章,大学生时评写作者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提升?
张玉:新媒体时代,每天有大量的信息纷至沓来,接收信息的平台和渠道多种多样,信息的接收非常便捷。在此环境下,人们也养成了碎片化、浅阅读的习惯。大学生作为时评的初学者,要写出有思想深度和思维增量的评论文章,在此提供几点建议:第一,多阅读一些逻辑学相关的书籍,锻炼和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二,阅读一些优秀时评作者的评论作品,学习其察微知著、提炼观点、谋篇布局、运用语言的能力。第三,多练笔、多投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闻评论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只掌握理论知识还不行,要把评论写作落实到行动上。
红辣椒评论:9月是2023年度“青椒计划”的收官之月,在浏览审阅50件学生作品后,对于舆论场上这群年轻的意见表达者,请谈谈您的观察和寄语?
张玉:浏览审阅这50件学生作品后,给我留下以下几点深刻的印象。
第一,当代大学生视野开阔,他们跳出象牙塔外,将目光落在社会上纷繁复杂的事情上,选题方面,政治、法治、教育、就业、商业、艺术各领域皆有涉及,有感而发,形诸笔端。第二,立场鲜明,敢于表达自己。不少时评作品,表明了作者旗帜鲜明的态度,散发着年轻人的朝气和正能量。第三,形式多样,不但有文字时评,也有视评和漫评等,体现出年轻人书面写作以及口头表达、绘画等多方面的能力。若论不足之处,有些时评作品语言上可以更精炼些,增加些“黏性”,更好地吸引读者阅读。
红辣椒评论:怎么评价红网“青椒计划”?对于10月接档开启的“评论之星”相关赛事,您是否有所了解,有何看法?欢迎提出建议。
张玉:红网及其推出的“青椒计划”为广大的青年学子,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发表评论、学习评论的实践平台,也为全国的媒体培养、输送了一批新闻评论队伍的生力军,受到学界、业界的高度赞誉,也受到青年学子们的欢迎和热爱。对于今年10月接档开启的“评论之星”相关赛事,本人非常关注,红网的全体编辑团队成员为此付出了很多辛劳,这是一个校媒互动的桥梁和纽带,为广大的青年学子提供了一个大试身手的机会和平台。希望和祝愿大学生们积极投稿、踊跃参赛,获得理想的成绩。
来源:红网
作者:红辣椒评论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