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亲爱的妈妈》片名引争议,“她”的名字去哪儿了?

来源:红网 作者:马浩然 编辑:张瑜 2023-10-28 17:15:00
时刻新闻
—分享—

评论之星3.jpg

□马浩然 (郑州大学)

近日,苏敏自驾游事件即将改编为电影《亲爱的妈妈》,在网络引发热议。很多网友惊喜表示“好喜欢苏敏阿姨的故事”“女性生存境况终于受到重视了”“希望苏敏的故事能帮助更多的女性脱离困境、活出自我”……但也有网友提出质疑:苏敏的名字去哪儿了?一句简单的“妈妈”真的能够代替“苏敏”吗?

网友的质疑并非毫无道理,一个讲述女性突破自我的故事却抹去了“她”的名字,消解了她出走追寻自我的意义,将奋力逃离家庭的“她”再次困进名为“妈妈”的身份牢笼。该电影看似关注女性话题,实则漠视女性真实的自我表达,女性在成为“妈妈”“妻子”前,她应该先成为她自己。

苏敏是非常传统的家庭主妇,性情温顺,吃苦耐劳,她之所以年过半百时决定自驾游完全是“被逼的”。她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年仅17岁便被迫工作养活家庭并照顾三个弟弟。23岁她希望用结婚摆脱原生家庭,却没曾想自由从未降临,转身又踏入另一个暗无天日的牢笼。她努力讨好丈夫,却在丈夫眼中是个一无是处的人,长期忍受他的殴打辱骂,被查出重度抑郁多次自残。长达三十年的婚姻带给苏敏的是无限的压抑与伤痛,她自驾游出走实是家庭重压之下的无奈选择。苏敏好不容易逃离这样不堪的家庭,却在迎来新生后被一句轻飘飘的“亲爱的妈妈”抹去了她为追寻自我所做的一切努力,甚至她的名字都被代替,何其讽刺!

“妈妈”一个看似温情的称呼,实则充满枷锁。它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羁绊,她要承担起照顾家庭、相夫教子的责任,她是孩子的母亲,是男人的妻子,是公婆的儿媳,却很难是她自己。当今社会,虽然我们早已解放女性生产力,改变了女性只能当家庭主妇的传统,让女性有机会走向社会,走入职场,但在很多人的心中,女性仍然必须要以家庭为重,家务活属于她,家庭里的一切都优先于她,她的需求不被重视,她的付出甚至被认为是理所应当。当为了家庭的完整,她们被迫在“妈妈”的身份下做出无尽牺牲,这时“妈妈”就成为了一个困住女性、消磨自我的牢笼。

当然,我们不否认,女性她有作为妈妈、妻子等的身份和责任,但首先她应该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人。我们主张人生来自由,女性亦是。她们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选择生活的权利。她们可以选择用心经营好一个家庭,成为一个好妈妈、好妻子、好儿媳,从家庭的和谐中获得幸福和成就感。但如果家庭带给她们的更多是痛苦、束缚,我们为什么不能放手让她们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呢?

苏敏并非世人眼中勇敢的“反叛者”,她的出走最初只是为了“逃跑”,为了“自救”,为了最简单的“活着”。是旅行让她看见了更广阔的世界,她慢慢适应户外生活,学会短视频拍摄剪辑,用自媒体分享自己的旅途生活获得了经济独立,她开始懂得先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热爱生活,实现了用行动证明自我。苏敏已经找到了属于她的“自由”,可还有万千曾经的苏敏仍被困于家庭,裹挟在生活的洪流中无所依靠、难觅出路。

影片本意在反映中国女性面临的一些生存困境以及她们的自我突破,用苏敏的事件激活中国女性内里潜藏的坚韧生命力,鼓舞更多的女性走出家庭束缚,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它的立意是好的,但由片名可见,导演编剧并未真正读懂苏敏,思想仍囿于传统家庭观念,用她作为母亲的身份来展现她的价值和成就,这无疑是“新瓶装旧酒”,狭隘且有失偏颇。这样连片名都不走心的改编,如何能完整传达故事的精神内核,如何能唤醒我们的情感共鸣,又如何能真正做到为万千“苏敏”探寻突破自我的出路?

要讲女性故事,就应该关注女性本身,去展现她真实的生活境况,表达她自己的所思所想,这要求影视工作者具备更宏阔的创作视野,将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置于主流社会秩序中,超越“妈妈”“妻子”等家庭或爱情关系来展现“她”的觉醒与突破,把“她”的名字还给“她”。同时,万千女性也应审慎看待自己的生活选择,超越各种世俗关系去勇敢寻找自我、突破束缚,我想告诉她们:你就是你,你的名字不该被其他身份代替,你的光彩也不会因一时的掩埋而被磨灭,请自由、大胆地去盛开属于你自己的浪漫吧!

来源:红网

作者:马浩然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54/62/1321116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