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传龙(重庆大学)
近日,在中小学生中爆火的萝卜刀引发争议。专家认为萝卜刀存在安全隐患,而且可能激发儿童暴力倾向,老师与家长应加强监管;而不少网友对此持反对意见,有网友表示,萝卜刀还没铅笔、三角板杀伤力大,难道都要因潜在危险而禁止?认为学校老师与专家显然管得太宽。
所谓萝卜刀,就是一款形似萝卜的塑料小刀,因为价格便宜、外形可爱,再加之社交媒体的营销宣传,成为当下小学生群体中的玩具“顶流”。综合目前网友评论,舆论关注与讨论已经有跑偏趋势。目前需要讨论的不是萝卜刀该玩还是该禁的问题,而是当发现儿童群体中存在潜在风险与不利导向,需不需要有人提示与引导的问题。回答是显而易见的:儿童的成长教育,有时候就是需要不厌其烦地引导,就是要“管得过宽”。
萝卜刀杀伤力不大,但危害导向却不小。“圆规真可怕,建议禁止”“筷子捅人很痛,还是别用筷子了”不少网友认为,比起其它日常工具,萝卜刀的杀伤力简直不值一提,专家与学校却要大做文章,完全多此一举。可问题在于,没有笔和圆规会像萝卜刀一样在包装袋上写“解压神器”“看我刀了你”这种话语;问题更在于,萝卜刀是在自我意识不健全、自控能力不足的小学生群体中流行。拿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拿着萝卜刀的小学生见谁都想“噶腰子”。我们不能低估小学生们的认知水平,他们当然能区分萝卜刀与圆规的危险程度;但我们更不能高估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因为儿童玩闹往往不能像成人一样控制住下手轻重。在玩闹中被误伤时,小学生往往难以控制情绪,原本欢笑的玩闹,马上就可能转为伴随着尖叫的“持刀”对抗。
其实,并不是要一刀切地禁止萝卜刀的出现与使用,而且合理引导并限制使用场景。爱玩是儿童的天性,这无可厚非,什么年代的儿童都有自己的“小玩意”。不是不让玩,但玩也得讲究个时间、地点、对象。学校里、课堂上不能玩玩具这样的道理要向没长大的小学生强调,也要向已经长大但还不明白的成年人重复。老师与学校管不着小学生在家里玩什么玩具,但在教育和学习的学校里,他们必须要管。
不要在该教导时放纵,该教育时缺席。在“熊孩子”频现热搜,“厌童症”成为热词的当下,儿童教育需要被额外关注。今年以来,“高铁上熊孩子大喊大叫”“高铁上被熊孩子薅头发弹脑壳”等热搜引起舆论激烈讨论,甚至有人提出公共空间设置“禁童区”,借此把孩子隔离出去。“熊孩子”标签与“厌童症”概念被频繁炒热,其中有刻板印象与制造对立的流量逻辑作祟,但不可忽视的是,许多“熊孩子”新闻中透露出的是一些家长教育理念偏差、儿童教育认识不足的问题。以至于部分家长不但放任不管,当发生矛盾时还能反问“跟孩子叫什么劲”。
事实上,需要引导教育的时候,社会、学校、家长理应多方施力,形成较为一致的观点,清楚地告诉孩子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哪怕这件事涉及的只是一把没有杀伤力的萝卜刀。倘若在该教育的时候缺位,该教导的时候选择纵然,当下次“高铁上熊孩子用萝卜刀捅人”类似新闻登上热搜时,恐怕又会有熊孩子家长反问“萝卜刀又捅不伤人,现在的人这么脆弱吗”。
萝卜刀虽然没啥杀伤力,但也不能置其风险于不顾,更不能听之任之。对于其可能诱发的潜在问题,该管还得管。
来源:红网
作者:范传龙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