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金风送爽,硕果累累;九州同庆,四海欢歌。2023年国庆期间,红网红辣椒评论“青椒计划”推出《“椒”点观察》国庆专栏,看国庆出门游玩的大学生们,体验与记录各种当下时新的新玩法、新消费,以青年视角,品社会之变、山河之美、饮食之鲜、文化之魂,以青春之名,书写清澈挚爱,献礼中华。本期让我们看看青岛农业大学学子方凯眼中的祖国海防。
□方凯(青岛农业大学)
我格外喜爱岛城的海军气质。
作为一个内陆孩子,吸引我来到青岛求学的,倒不是大都市的繁华锦绣,也不是海洋的浪漫壮美,而是这座城市特有的海军气质。这是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也是我格外钟情与喜爱的。
今年国庆,散步岛城,大街小巷挂满鲜艳五星红旗,尽是欢腾祥和的盛世气象,仿佛进入了一片红色海洋。地铁口、商城里、道路上张贴着花样繁多的庆祝海报,大屏小屏都不约而同地播放着庆祝视频,朋友圈转发着各家媒体的庆祝推文。
红瓦绿树海军蓝,军民鱼水情更深。由于天然的地理优势,青岛被视为海军建设发展的重要基地,岛城与海军结下了深厚情缘。这里是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的母港,也创造了多个海军发展史上的第一,更是连续九年被评为双拥模范城市,为海军建设做出了青岛贡献。
在青岛,有全国唯一一座反映中国海军发展建设的博物馆——海军博物馆,很荣幸我是那里的志愿者。
而国庆期间,海军博物馆热闹非凡,馆前早早地便排起了长队。清晨的阳光洒向人们脸庞,不少人都想趁着假期的闲暇时光,与亲友相约打卡海博,一睹人民海军的风采。
在第一展厅的陈列物前,讲解员向来往游客诉说着这样一段往事:1950年3月,时任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到刘公岛考察,向渔民租了一条小船。渔民不解地说“海军司令还要租我的渔船?”萧劲光语气沉重,对随行人员说“记下来,1950年3月17日,海军司令员萧劲光乘渔船视察刘公岛!”
而在第四展厅,时间指针拨转到了2015年:当时也门局势动荡的情况下,中国派临沂舰、潍坊舰和微山湖舰执行撤侨任务,这是我国首次动用军舰直接靠泊外国港口,最终将683名中国公民安全送回祖国。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从彼时海军司令租借渔船时的窘迫,到如今军舰远赴大洋护侨的自豪,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故事汇集到这座馆里,向人们倾诉着海军从港湾走向深蓝的奋斗历程。
博物馆里的海上展区,停泊着退役的舰艇和潜艇,那是游客喜爱的地方。站在上面,亲手抚摸钢铁战舰,人们不单能在讲解词的配合下感受战舰的荣光,更能在这些见证着人民海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老兵”身上,看到未来与希望。每每在海上展区踱步时,我感慨最深的是停泊在港口的退役舰艇以及对面的城市高楼大厦交相辉映,像是一群老兵仍在守护,更像是一座城市在庄严致敬。
我想,无论军人还是普通人,心里都有一个向海图强的梦想。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渔业、油气等资源带动了经济发展,促成了海洋产业结构的完善,给人类带来了宝贵财富,依海富国、依海富民成为国家和人民的普遍追求。全球化背景下,这种梦想更为迫切,我国加大开放力度,越来越多的人期待走出国门——航运船只通行全球,中国公民遍布世界,正与海洋发生越来越多的故事。然而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恐怖势力猖獗,需要一支强大的军队可以驶向远洋,给予国家安全。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走向深蓝不仅是梦想,更是国家根本利益所在。我国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和1.4万公里长的岛屿岸线,近代中国饱受列强欺凌,而侵略多是由海上发起,有海无防的状态造成了被动挨打的结果。所以,我们建设一支强大海军不是为了称强争霸,不是为了欺凌他国,而恰恰是为了不被欺负,是在有需要的时候有能力挺身而出。
黄海涛涛,高唱拥军赞歌。海军的气质无疑深深嵌入到了这座城市发展的肌肤里,从特定节日到日常生活,红瓦绿树已然与这海军蓝相得益彰。
来源:红网
作者:方凯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