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怡(山东大学)
相比过往几届国庆档,今年的影片类型更加多元。除了一贯的主旋律影片,非主旋律影片比如《坚如磐石》《前任四》等的宣传度也很高,同时也引发了网络上此起彼伏的讨论声。在最近几部影片的官方宣传号上,网友看到的是导演震惊的表情、老戏骨的青筋凸起、“观众”的情绪转换以及工作人员因为排片问题而难过落寞的背影,而非电影本身的内容。看到这些,不禁会让人发出疑问:这部影片到底在演什么?营销戏码比正片精彩是好事吗?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电影宣传?
在“内卷”盛行的时代,电影的宣传手段也逐渐“卷”了起来。一些网友戏称电影宣传的“三件套”——霍思燕泪洒路演现场、吴京探班、张艺谋震惊。虽说是开玩笑的话语,但也折射了出了影片的宣传逐渐变味,宣传戏码越做越足,卷的不是质量和内容,而是人脉和观众的反应。在人物上宣传的是坐镇嘉宾和明星豪华阵容,好像在比谁的明星多,哪个明星流量多。在观众的反应上,宣传的是感动程度和搞笑程度,好像在视频中,观众笑得越大声或者哭得越大声,哪部影片就越值得一看。
在官方宣传视频中,最常见的就是影片或者花絮内容配上明显的解说,其中“演技炸裂”“这段燃起来了”等说辞出现更为频繁,引发网友锐评“你以为你是鞭炮啊,到哪炸哪?”实际上,电影质量的好坏,演技是否炸裂是由观众来评判的,而不是制片方自卖自夸就能引发观众认同的。暑假档的《封神第一部》在题材老套的困境下,凭借出色的内容一炮而红,赢得众多“自来水”的支持,并产生了连锁的宣传效果,获得极佳的口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然,一部好的电影要想让更多的观众知晓并认可,网络宣传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你好李焕英》之后,“短视频”与“电影”成为密不可分的两个伙伴。当年,为了宣传电影,导演贾玲开始在抖音上活跃,发布了十几条带有“你好李焕英”话题的视频,共获赞几千万,这个成功的例子让人们看到了短视频对电影宣发的重要推动作用。但需要明白的是,也不能为了宣传而宣传,让宣传戏码遮住了影片本身的内容。宣传的本意是为了赢得观众,前提是换位思考,考虑的应当是观众喜欢看什么,想要通过宣传内容了解什么,而不是一味无痛呻吟,这容易造成观众审美疲劳。
影片要想做好对观众的宣发,一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容制造一个引爆点或者情感上的共鸣点,挖掘出引发观众共鸣的话题,引发讨论度和关注度。比如暑假期间爆火的《孤注一掷》,凭借王传君拜佛的视频走红网络,引发众多模仿,提高了影片的关注度和讨论度;《消失的她》以“专治恋爱脑”为话题进行宣传,引发众多网友共鸣。而今年国庆大家都在吐槽的《前任四》,虽然内容流水线,但仍凭借情感上的共鸣宣传在一众电影中杀出重围,位居国庆档票房第二。
其次是题材要新颖,悬疑、反诈等贴近现实的类型更容易受到期待。再者,宣传模式不要照本宣科,要立足自身。比如说“封神男团”流量激增,不代表所有围绕主创成员的宣传都有效,要根据受众的类型及反应和演员本身的定位进行宣传,不应太过于依赖明星效应。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许多电影为了吸引观众,把精华部分剪进了宣传片,而正片却有大量删减,内容和宣传不符,被网友吐槽“还不如躺在沙发上刷刷剪辑”。所以在宣传时,还要考虑宣传片段与正片的契合度,以及正片中应保留一点高光时刻,在必要时给观众惊喜。
当然,宣传手段多种多样,还需要制片方去慢慢探索,但请不要过度上演“戏中戏”,也不要过度消磨了观众的期待。毕竟,我们期待的,是与心灵相契的内容,而非故作感动的宣传戏码。
来源:红网
作者:王欣怡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