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扩大化举报盛行,别让老师沦为学校中的弱势群体

来源:红网 作者:曾耀湘 编辑:钟星月 2023-10-03 21:00:23
时刻新闻
—分享—

第九届评论之星.jpg

□曾耀湘(商洛学院)

十几年前笔者还在读小学的时候,那时学校的管理机制并不完善,老师还是班级里的绝对权威者。班上老师对学生的管教处于一个极端状态,打骂时常有之,甚至存在个别老师逼学生下跪、摁住学生头往墙上撞。不过到了现在,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似乎又走向另一个极端。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近几年随着国家加大对教师行业的监管力度,不实的扩大化举报也随之出现。一些家长与学生对老师的举报越来越捕风捉影,缺乏事实基础。有老师因为晚三个小时回复家长信息或者作业布置得“太少”而被举报;因为穿了一条裙子,一位老师被学生妈妈投诉“穿得妖里妖气,不像正经人”;还有一位老师,入职第二天就被家长举报没有经验、带不好班……

回复消息过晚、作业布置太少、入职时间短……对于这些举报理由,即使站在旁观人的角度来看,都不得不承认实在是过于荒谬,更遑论那些被举报的老师。当下,老师这一职业群体越发地被吹毛求疵,甚至污名化,一些老师俨然已成为家长、学校、老师这一关系中的弱势群体。面对这一趋势,有必要把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提上媒介议程。

从家长对老师的举报这一事实来看,其中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这种举报究竟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对孩子的溺爱,老师的偏见,还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对老师品行,或是工作的监督?正如《北京青年报》所写,一些家长之所以举报老师,不过是因为她们拒绝了自己或是孩子的某些请求。如果仅是不答应这些与课堂无关的蒜皮小事老师就因此“获罪”,这未免过于荒唐。

并且,师德不端是严肃的纪律问题,那么举报师德不端也应该是严肃的。家长在举报过程中,至少应该拿出一些能够支撑其举报理由的证据,比如当事老师的一些出格言行,而不是随心所欲的,处于情绪化的宣泄。一旦家长对老师的举报演化为一种“看不顺眼”的攻击,这不仅为学校处理这方面的工作徒添负担,更限制了许多一线老师的正常工作开展。就像报道中一位从教二十多年的副校长所言,扩大化的举报能占到他处理的举报事务的一半以上。而这背后的隐忧在于,很多老师现在连正常的批评都不敢履行,他说,“跪着的老师,真的教不出站着的学生”。长此以往,教育的希望在哪里?

其二,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面对家长的举报时,有没有充分尊重客观事实的定力?许多老师之所以会沦为弱势群体,很多时候不在于家长的不实举报,而在于学校领导的息事宁人。迫于家长的舆论压力以及对学校名誉的“维护”,不去追究客观事实,而是简单地去处理那些被举报的老师。

比起一些家长对老师的恶意、扩大化举报,学校不经核查就对老师进行批评、处罚更令人寒心。就如同一些老师所抱怨的那样,不管事情是对是错,学校领导总是让其先往自己身上找原因。在这样一种由家长构建,学校有意或无意纵容的工作氛围下,躺平成为很多老师的选择。

教育事业事关国家发展大计,而老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在关心学生的身心成长之际,也有必要注重保护老师们的合法权益。那么,具体该如何保护这些深陷举报泥潭的老师们?

8月31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表示,要对教师的不实举报及时澄清,公开正名;对恶意歪曲事实,诽谤诋毁教师的蹭流量行为坚决回击,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这番言论其实已经为如何保护教师的正当权益提供了基本遵循。涉事学校在面对那些针对教师的举报时,应该第一时间介入调查,并对不实举报进行澄清,还当事老师一份公道,并对他们给予安慰与支持。对那些恶意举报的家长,情节较轻的,可以在微信群作出批评;对那些情节严重、对老师名誉造成严重影响的,可以适当追究法律责任,切实维护老师的合法权益。

说到底,老师作为一种特殊职业,身上肩负着教书育人这一重要的社会职责。一些家长在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监督之际,也要学会给他们“松绑”,别让这种不实的、恶意的举报,浇灭他们的教书热情。

来源:红网

作者:曾耀湘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54/95/1311041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