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茜 (江苏海洋大学)
最近,#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把小红书当朋友圈发#的话题在网络上引发关注。如今,更多网友愿意在小红书分享自己的生活,却避免在微信朋友圈展露真实的自我。看似是网络舞台的转移,其实是年轻人在纷繁的网络世界中寻找能够卸下面具的精神家园。
起初,人们在微信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如今,朋友圈成了大部分人“秀”“炫”“晒”的场所。在这个熟人为主的关系网络中,用户常纠结于是否通过点赞维护熟人间的交际。这种虚伪的、带着面具的社交方式,让部分青年群体感到疲倦,他们逐渐产生“社交媒体倦怠”。相较而言,小红书平台的用户之间羁绊少,节点连接弱,大多互为“一次性”点赞、评论之交,内容发布者和接收者都无需精神内耗,网友之间真诚而纯粹地因为内容点赞。在小红书,双方互相供给情绪价值,获得情感补偿,共同构筑精神的栖息地。
越来越多的人将小红书当朋友圈发,实际是在短暂的逃离现实中获得情感补偿。朋友圈不同于小红书平台,它由一个较为私密的熟人圈层组成。在这样的环境中,内容分享者与接收者的行为都将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一位网友在小红书发文称:“我出去旅游从来不发朋友圈,有时候只是想记录生活的一些时刻,但真的会招人恨,引起酸言酸语。”善意的分享招致恶意的解读,这并不是双方的本意,却不可避免地在朋友圈上演。然而,当分享来到了小红书,标签和流量的加持将你的帖子推给志同道合的陌生人,一方的分享欲得到满足,一方的共情感得到释放。在这个互不相识的网络环境中,精神家园的筑造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人们在短暂地逃离现实中获得情感的慰藉。
越来越多的人将小红书当朋友圈发,实际是在陌生的环境实现真实的自我表达。戈夫曼认为,人生是一个舞台,人们在台前和幕后扮演不同角色。越来越多人在朋友圈进行印象管理,展现自己爱读书、爱旅游、爱运动的生活状态,朋友圈同质化内容频出,而自我的本相只愿在无人认识的小红书展露。“情侣照太亲密,不敢发朋友圈”,于是发在了小红书;“太胖了不敢发朋友圈”,于是发在了小红书;“今年参与论文比赛,获得2个一等奖,1个特等奖,总共奖金30万,但是不敢发朋友圈”,于是发在了小红书……越来越多人在小红书展示真实的自我。在这里,陌生网友畅言生活,展现面具下真正的自我,达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和压力释放。
诚然,不愿展露真实自我也是当代年轻人一种对自我的保护,营造人设也是交往的方式之一,年轻人寻找陌生和熟悉之间的灰色地带,在熟人遍布的朋友圈之外,寻找一个能够卸下面具的精神乐园无可厚非。但是,人作为感情动物,一方面向往社交,一方面容易疲于虚伪、冷漠的人际关系。如何破题并不是一个难事,只需要在交往中多一点真诚,少一点虚伪,就能让我们本就疲惫的灵魂拥有纯粹的栖息乐园。
来源:红网
作者:张泽茜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