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摩崖造像被“毁容”?文物保护不能无知者无畏

来源:红网 作者:马浩然 编辑:张瑜 2023-11-17 21:08:08
时刻新闻
—分享—

评论之星3.jpg

□马浩然 (郑州大学)

近日,四川省巴中市新发现的一处开凿于北魏时期、距今1400多年的摩崖造像,被当地村民信众以“还愿”为由用颜料涂抹“毁容”。众多网友纷纷表示遗憾,认为当地村民的愚昧之举破坏了文物的历史价值。但也有网友提出异议,觉得此举无伤大雅,文物经村民“涂抹后焕发了生命力”。村民涂抹文物事件引发广泛争议,究竟是民众无知,还是我们保护措施太过死板?

珍贵石窟佛像被“浓妆艳抹”,此类事件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封门寺石窟佛像遭遇油漆重绘、水泥修补,资阳市雁江区的半月山摩崖造像,佛足部分有人为刻画痕迹,内江市资中县的罗汉洞内“拈花微笑佛”被装彩重绘……这些事件中涂抹造像的皆为当地村民群众,出于“保护”“还愿”“供奉”的好意才自行修缮佛像,这似乎听起来情有可原。但“无知”并不能遮掩其行为的“破坏”本质,民众文物保护意识亟待加强。

文物历经千百年岁月的镌刻,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先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应该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迁移、重建,由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从法律保护角度看,村民缺乏相关法律知识,自行修复文物显然违背了相关规定。而从专业保护角度分析,专业事还是要由专业人来做,村民在缺乏专业修复知识和手法的情况下,对文物盲目修缮、涂抹颜料,此举能否真正起到保护作用尚待存疑,但无疑会破坏文物本身具备的历史信息,阻碍后续专业维护和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

这次四川摩崖造像被“毁容”便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件发生时,民众很多都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违法”,文保法规与知识的普及传播迫在眉睫。我们必须重视起来,通过媒体、宣讲等形式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教育。在历史悠久、文物遗迹较集中的地区,文保单位更要深入群众,对当地民众科普文物保护知识,呼吁大家提高文物保护意识。

不过,知识宣传只是第一步,要让文物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还得鼓励民众参与到文物保护的活动中去,在实践中真正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山东官庄街道石匣村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号召民众一同加入到保护、修缮工作中,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充分挖掘古村落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业,在盘活村里经济的同时,促进了当地文物的保护,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榜样。像石匣村古村落这样具有开发条件的文物遗迹可以采取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手段,以当地具体情况为依托,由政府牵头,联合学校等教育机构和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带动更多人加入保护文物队伍的同时,让文物在当今时代“活起来”。

保护文物就是保护中华文明的传承,愿你我秉持珍爱之心,担起保护之责,共同守护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传承,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来源:红网

作者:马浩然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55/51/1327149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