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耀 (苏州大学)
11月17日,《拿破仑》确定内地定档12月1日,其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以执导历史大片闻名。然而,这次雷导的新片《拿破仑》的票房却并不被看好。
像《拿破仑》这样的历史类影片票房折戟并不少,诸如好莱坞大片《特洛伊·木马屠城》成本巨大,但是票房并不令人满意。作为院线电影,历史题材受众相对较小,对许多不了解历史的观众吸引力有限。同时,许多历史大片时间很长,为了适应影院播放需要,往往进行大量的删减,剧情破碎不连贯,大大降低了观看体验。就拿本次《拿破仑》来说,导演剪辑版有四个多小时,而院线版删到只有一百五十几分钟,自然让人怀疑院线版能否真正讲好拿破仑的故事。
这种怀疑并非主观臆断,同样是雷德利斯科特的《天国王朝》上映之时,就删减了大量的内容,同时因为题材吸引力较小等原因,票房不佳。历史题材的大制作花费巨大但是票房却一般,近些年已几乎销声匿迹。
从商业角度看,电影盈利性这一指标在逐渐把历史大片扼杀。然而,商业上的优胜劣汰不能完全复制到文化领域上。电影、文学乃至其他文化创作,不只是人们的消遣,它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人类全体的精神文化成果。尤其是历史题材的鸿篇巨制,将人类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场景演绎再现,还原历史中行动者的所思所想,进行鲜活的影像想象与重建,从而真正让人们感知到历史事件的逻辑和意义,而不再仅仅面对编年体的文字,躺在历史的遗骸上。
好的历史影片赓续着历史的脉搏,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如果以商业价值衡量拍摄一部影片,那么我们将直面失去无数经典的遗憾。我国的《大决战》系列,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等影片,都是耗费巨大代价,恢宏场面都是实景拍摄,战役场面甚至被观众称作一比一还原。这些影片是影史丰碑,但拍摄投入如此之高,本就不期望着票房一定能够回本,若不是怀有一种对所拍历史的敬畏和进行再现与创作的激动与赤诚,则不可能完成。
需要注意的是,当年《大决战》等影片,本就是为了致敬还原历史,主要目的不在盈利。倘若如今把这类历史巨制搬上银幕,放在商业化的电影市场,可能结果并不能对得起创作者的一腔赤诚。许多影片质量本属上乘,可是受制于题材,宣发,以及院线版时长等商业因素,无法取得很好的票房。这一无奈的情况,观众不应该忽视。
好的电影作品与观众应该是双向选择的。观众听说最近哪几部电影人气高才去看,那是电影在博取观众注意。另一种情况是观众主动去选择电影。当一种类型的电影,也许不是最火的,可有其独到的意义,那我们就应该主动探寻它的意义,去主动选择它。可是目前,我们还欠缺这种意识。
2013年有一部讲述明末战争和名医吴又可的电影《大明劫》,如今越来越多人发现并给出了高分,可是当年票房却异常惨淡,令人惋惜。此后这么多年,国内几乎不见这种类型的古代历史正片,颇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之态。所以,历史题材电影不能只靠拍摄者的情怀,尤其在电影行业高度商业化的今天,如果观众不主动走向他们,那这类电影的日渐消亡便会削减电影艺术的文化厚度,无疑是令人遗憾的。
“雷老爷子”带着他的《拿破仑》重新回归,其结果如何,或许也是一个风向标。当以后有人拍摄我们自己的“拿破仑”,把我们历史长河中的英雄人物或是伟绩佳话搬上银幕,我们又会有怎样的关注,怎样的勇气?
来源:红网
作者:赵子耀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