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四川南江摩崖造像被涂色,文物保护需“量体裁衣”

来源:红网 作者:魏泽华 编辑:钟星月 2023-11-15 17:53:24
时刻新闻
—分享—

第九届评论之星.jpg

□魏泽华(湖南工商大学)

近日,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石飞河部分摩崖造像被涂色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南江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发文称,经初步调查,2023年11月6日,四川省阆中市居民李某华委托巴中市南江县赤溪镇金银村村民王某国(李某华之母)请高塔镇射洪寨村民岳某邦对石飞河部分摩崖造像涂色“穿衣还愿”。事件发生后,当地立即对现场增加了保护措施,防止不当行为造成二次损害。同时,公安机关正在依法开展调查。(11月15日 央广网)

摩崖造像被涂色,类似的文物受损现象不是个例从“捏花笑佛”到“抽象圣母”,国内外都不乏这样令人叹惜又只能无奈的典型案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彭小军告诉记者:“这些都有严格的程序,如果没有经过任何的考古工作,不了解文物的本来面貌,就按照现代意愿随便动手在文物上涂抹,这明显是违反文物保护原则的,对文物也是一种破坏。”放眼我国部分地区文物被毁坏的惨剧,不仅暴露出村民法律知识和文物保护意识的欠缺,更折射出有关部门对文物“量体裁衣”的保护措施没有到位。

“保护”与“破坏”的界限不容混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应该贯穿在文物保护的始终。据《新京报》报道,破坏造像的村民是信众,他们认为涂色是在做好事,也是保护文物,因此没有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向村委会报告此事。虽说信众是出于善举,但以保护之名办了坏事其造成的后果不仅引来舆论烧身,也面临着法律风险。屹立千年的沧州铁狮子因“保护”跪倒在“专家”面前;武当山“雷火炼殿”的金顶随避雷针的“保护”而黯淡,这些教训至今都让我们唏嘘不已。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思前想后的方案才是文物保护工作的“正装”,而不是主观唯心地给文物套上没必要的“衣裳”。

文物保护的主体定位不容混淆模糊,各司其职才能织好文物的“保护网”。“穿衣还愿”闹剧背后,实质也是行为主体在职责上的“模糊”,不专业的人干了专业的事儿。文物保护的主体从不只是文物保护单位,民众也是文物保护的重要力量,需要动员,更需要科学引导。我国文物遗址丰富,分布广泛,相关文物保护单位很难将触手伸及各个区域。因此,文物保护单位要明确自己主导者的定位,在推进保护工作的同时,也要发动民众自身的积极性,科学引导其对于本土文化遗址的保护。尤其是要推进文物保护知识与法律“下乡”,增强人们对于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也避免部分民众因“好心”而受法律制裁。

文物保护的力量传导是自上而下的,也是自下而上的,是力求“官民共建”的系统工程。忽视民众力量便会导致“专家破坏论”,忽视专业规范指导就难免发生“无知愚昧论”。政府、专家、民众应当在文物保护工作中达成某种动态保护机制,形成政府部门定级保护、专家科学建议、民众自发监督保护的良好互动。文化遗迹是一个地方的历史名片,是人们地域自豪感的由来。近段时间,一份全国文物古迹地图火遍全网,其实也侧面反映出我国文物古迹保护需要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维系这张大网的重要节点。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也需要由全体人民来保护。文物保护单位要因地制宜,为文物古迹“量体裁衣”制定保护方案,正确规范地引导人民保护爱护文物,才是文物保护工作的主旋律,也是解决胡乱给文物“穿衣自由”问题的根本出路。

来源:红网

作者:魏泽华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55/59/1326335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