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主文学”走红,这是当代青年对精神内耗的反抗

来源:红网 作者:吕晓艳 编辑:张瑜 2023-11-02 21:10:27
时刻新闻
—分享—

评论之星3.jpg

□吕晓艳 (山东大学)

前不久,有大学老师上课前和同学说“公主请上课”的视频在社交平台上迅速走红,并引发新一轮学术探讨——“公主文学”。在社交平台上进行搜索便不难发现,不单单是老师、学生使用“公主文学”,餐饮行业、打工人也跟着“卷”了起来,食堂窗口纷纷打出“公主请吃面”“公主请工作”的口号。

作为从小看着《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冰雪奇缘》等“公主”系列影视作品的一代,“公主”这个词语对我们来说有着深刻的意义。在刻板印象中,公主是骄纵的代名词,心理年龄小,过高地膨胀自我,意志力和耐受力弱,遇到问题经常归于外因,缺乏责任感,即“公主病”。现实却与之相反,“公主”十分独立,不依赖于任何人,独立去争取自我价值的实现,传递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当代青年喜欢用“公主请XX”这个梗,不只是它很有趣,更是因为它提供的情绪价值,让我们能在面对高压生活时,能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实际上是当代青年面对精神内耗的自我调侃和反抗。

去年,B站发布的一则名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意外走红,视频中提到的“精神内耗”与当下网络热词“内卷”“躺平”,皆是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和高度的物质、精神压力在青年群体思想层面的变相投射。在精神内耗的情况下,青年在自我精神世界中难以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从而陷入无休止的自我怀疑、无止境的自我攻击、无止境的纠结的犹豫中。从社会学的研究中可以了解到,精神内耗是功绩社会驱动下“自我剥削”的主动选择,流量为王驱使下“贩卖焦虑”的网络表达,文凭教育背景下“社会身份”的结构失位和工具理性挤压下“价值理性”的日渐式微共同作用的结果。简而言之,精神内耗便是随着现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压力,迫使青年像被抽打的“陀螺”一般随着时代的巨大钟摆运转,直到筋疲力尽。

阿特伦在《人的境况》一书中提出“活动的生命”,除了亚里士多德指明的创造和生产两种活动之外,还具有“行动”的特质。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每个人的生活赋予了多种样式和可能,使社会呈现多元丰富的特征。此前走红的“内卷”“躺平”“佛系”“丧”,皆是青年以诙谐幽默的趣味方式表达着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抗争,“公主文学”也是同理。社会环境日新月异,加速变迁,网络上充斥着“摆烂”“卖惨”“一夜暴富”等充满诱惑性的错误思想,青年人借“公主文学”赋予学习和工作积极的情感投入,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生活遽变,用有力的行动抵抗无休止“贩卖焦虑”的思潮。

总而言之,当代青年使用“公主文学”,采取适合自己的行动应对负面情绪,并将其转化为发展的内驱力,把“绊脚石”转化为“垫脚石”,化解精神危机,解决精神内耗。

来源:红网

作者:吕晓艳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55/94/1322638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