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年轻人迷信“名师神话”:其实不必非走那“正确的路”

来源:红网 作者:邹智鹏 编辑:刘昱 2023-12-24 20:55:01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31210154253.jpg

□邹智鹏(华中师范大学)

随着今年的考研政治落下帷幕,相关词条又一次冲上热搜。在“考研政治 简单”的词条下面,今年的考生纷纷戏称考研政治是考研名师肖秀荣“一个人的考试”。其实,肖秀荣老师以其多年来的政治辅导经验和考前押题的准确性,已经不止一次获得考研政治“唯一考生”的昵称,但这种戏谑与群体“狂欢”的背后,流露出的问题值得深思。

在知名网站虎扑上,肖秀荣老师以9.9分名列“考研名师”评分榜榜首,也被诸多考研学子称为“考研政治之神”。肖老师走上“神坛”的背后,是众多考研学子急于寻找一个“主心骨”,来缓和自己备考的焦虑与恐慌的真实写照。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结论,焦虑是源于对未来的恐惧,而考研学子的焦虑,实际上来源于对考研失败后面临茫然前路的恐惧。

一方面,时代的变动总发轫于高处而影响至微末,变动不居的时代环境给年轻人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小微企业的动力不断攀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带来了诸多利好政策,无论投身创业还是就职于小微企业,大学生总能找到自身价值的实现路径。但随着不少企业在疫情寒冬中纷纷破产,“卷”进大厂或“考”上公务员成了年轻人的首选,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越发趋于稳定。而这种风潮带来的往往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惨烈竞争,年轻人不是在“卷”就是在“考”,一旦失败,便不知何去何从。

另一方面,传统思想根植在许多老一辈人的心中,身边环境的影响和压力让“学而优则仕”成为年轻人的“标准答案”。漫长的求学道路和应试教育带来的信息闭塞,让许多寒门学子将求学视为提升个人价值的一种手段。从学历学位到荣誉奖项,每一次“卷”的结果都是让自己作为商品的附加属性变得更高,从而在认知当中的“正确道路”上走得更远。在寒门学子拼尽全力考入理想学府的过程中,父母和老师就成为了重要,甚至是仅存的信息来源。在这样的环境压力下,对于这些年轻人而言,考研,然后去考公务员,就是正确,且“唯一正确”的出路。他们无法承受失败带来的结果,所以只能想尽办法甚至不断重复,争取走上那“唯一正确”的道路。

在内生动力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结果导向”成为年轻人的群体选择。当年轻人对稳定性的追求压倒了一切,对部分考研名师的“个人崇拜”随即产生,比如不少考生称肖秀荣老师为政治“唯一考生”,就是希望可以借助其实现一种稳定性。这样的风气同样蔓延在考公考证等各类考试中,比如不少考生将辅导机构的名师称作“x神”,甚至在考前用iPad投影出老师的照片,前面摆上水果,祈求老师可以来一波“赛博保佑”。

诚然,在多重压力的作用下,将名师金课作为自己考研的有力保障本就是应有之义,但这种保障带来的不应当是毫无选择的路径依赖,也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平日的努力和个人的提升。肖四肖八押题卷(肖秀荣考研政治四套卷和八套卷)固然发挥稳定,但扎实的基础才是考研高分的重要保障。当一味的“结果导向”压倒了个人的发展,那这种“临时抱佛脚”式的考前突击心态必然不会带来理想的结果。

从客观上讲,以肖秀荣老师为代表的名师,并不是靠某次考试的押题而出名,而是有着丰富的授课经验,在长期的辅导过程中积累了知名度和口碑。这也就意味着,参加考试的考生都会学习类似的材料,“x神”等老师也不可能成为哪个考生想象中的“救世主”。无论考研还是考公,其本质都是一场选拔性考试,最终想要脱颖而出,还是要依靠扎实的基础。况且肖秀荣押中真题之所以能占据热搜,正是由于押题的不确定性,即使是经常“稳定发挥”的肖老师也难免会有失手的时候。因此,将希望寄托在临时的考前突击显然是不可行的。

更进一步而言,以“正确答案”为指引的人生选择也未必真如想象一般美好,更高的稳定性未必是更适合自己的。近段时间,来自电影《普罗米修斯》的一句台词成为了许多年轻人的心灵鸡汤: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即使在千变万化的时代,年轻人急于登高望远的同时,也不应忘记俯身拾微。在人生茫然的时刻,提升自己永远是上上之策。毕竟,即使社会在变,但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永远不变,无论潜心钻研还是投身实践,多一点耐心,也许才会等到花开。

又是一年考研季,考研学子们无论成功或失败,其实不必为一时得失而伤怀。回过头来想想,用一年的时间心无旁骛的学习,对自己的提升同样巨大。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你学过的知识都会成为熠熠星光,照亮前行的路。

来源:红网

作者:邹智鹏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56/68/1338522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