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人不过平安夜?兼收并蓄更显大国风采

来源:红网 作者:赖世伟 编辑:刘昱 2023-12-24 20:37:00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31210154253.jpg

□赖世伟(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12月24日,随着平安夜的到来和圣诞节的即将来临,“平安夜文案”“圣诞果”等多个话题登上微博热搜。而评论区却出现了这样一幕:有网友坚定表示,“中国人不过外国节”,亦有网友反驳称,“外国人过春节叫中国文化走遍全世界,怎么到中国连个外国节日都不能过了”……与往年一样,每年到圣诞等节日,总会引发网友们关于文化认同和节日意义的讨论,这两种声音,实际上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融与本土文化保守主义之间的张力。

在探讨这个话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正如前不久联合国通过决议将春节作为联合国假日,这意味着中国春节走向世界,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接受和喜爱一样,圣诞节、平安夜等来自西方的节日在中国获得一定程度的关注和参与,也是文化交流中自然而然的现象。这种交流并不是文化侵略,而是文明互鉴的体现。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应当允许不同的文化元素在其中和谐共存。

当然,文化交流并不意味着文化同质化。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对于那些担忧“外国节日冲击中国文化”的人,我们应该理解他们的担忧,同时也要引导他们看到文化交流带来的积极影响。事实上,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核是深厚且稳定的,不会轻易被外来文化所影响,甚至是改变。相反,通过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元素,本土文化可以更加丰富多元,更具生命力。

平安夜作为西方的一个宗教节日,近年来在中国逐渐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商业化的推动也使其越来越普及。然而,过平安夜就意味着抛弃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崇洋媚外的表现吗?其实不然。事实上,很多家庭在庆祝平安夜的同时,依然会保留一些中国传统的习俗和仪式,比如一大家子吃团圆饭等。这种中西合璧的方式,既是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也展示了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和包容。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认同也在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学习中文、练习书法、尝试针灸等中医疗法、过春节等中国传统文化活动正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种新的潮流。这种文化输出的成功,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文化软实力,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看待不同文化的交融。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国,我们有足够的自信和底气来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应该鼓励健康的文化交流,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享人类文明的成果。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让年轻一代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

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该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有关部门可以加强文化教育、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等;社会各界,特别是媒体和教育机构,也应该承担起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

总之,“中国人过不过平安夜”并非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一个自信、开放、包容的社会,不仅能够欣然接受外来文化的精彩,更能将其融入本土文化的血脉中,共同创造出更加绚烂的文化篇章。这正是大国风采的体现:自信而不封闭,开放而不失根基,兼收并蓄,有容乃大。

来源:红网

作者:赖世伟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56/68/1338534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