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子一 (重庆大学)
近日,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官网显示,36岁女教授刘秀云已出任该学院院长,引发关注。当事人刘秀云表示,很感恩学校信任,将合理规划行政和科研工作。公开报道显示,刘秀云,1988年出生,天津大学英才教授,博士生导师,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神经重症教育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5月31日封面新闻 )
这一任命无疑是女性力量的彰显,值得称赞。然而,报道中的“36岁”与“女教授”两个标签意外成为争论的焦点。职位与性别、年龄并无必然联系,有能力者任之。既然如此,为什么非要强调性别和年龄,引发部分网友的质疑与不满。
当然,网友们的反应可以理解为是对性别平等的追求。正如对“女司机”“快递小哥”等刻板化标签的反思一般,我们期望女性在其被污名化的领域得到澄清,也期望女性在其被忽视的领域得到更多可见性。由此观之,报道中对“36岁女教授”这一“标签化”身份的强调、对女性力量的“区别对待”,正是对性别平等的支持与推动,它让女性力量更多地被看见。
不因性别、年龄而对他人的成就产生偏见或分歧,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但不可否认,当前我们仍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这一点从报道本身所引发的大量关注就可以得到充分证明。事件本身具备稀缺性,才能抓取人们的注意力。这则报道的出现恰好印证了年轻女性在科研管理领域取得成就的稀缺性。
因此,在消解性别差异之前,让女性力量更多地被看见才是当务之急。当越来越多类似报道出现在人们眼前,当年轻女性在各行各业闪闪发光成为常见的现象,这些“贴标签”的报道自然会被淘汰,或者说是“功成身退”。
来源:红网
作者:魏子一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