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欣月(西南科技大学)
近日,一则家长网购退款并要求“退款211元”祝福孩子考上“211大学”的新闻,悄然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看似幽默的举动,实则蕴含了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深切期望,也折射出这种别样祝福后的教育焦虑。
其实,作为一年一度的大事,高考期间都会出现很多“投机取巧”的行为,比如穿旗袍表示“旗开得胜”、车轮压线表示“上线”、安排尾号为985、211的警察等,都是为了表示对考生的祝愿,希望他们能考出好成绩。从表面上看,这位家长提出“退款211元”的特殊要求,显然是对网购行为进行了符号化解读,试图通过这一行为为孩子的高考增添一份“好运”。
但从更深层次的角度看,“网购退款‘祝福’211”事件之所以能迅速引起共鸣,背后是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在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中,家长们为了孩子们的未来竭尽全力,从早教班到课外辅导班,从择校到高考志愿填报,每一个环节都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与压力。这位家长的“小聪明”,实际上是众多家庭对优质教育资源渴望的一种另类表达,也反映了社会对于“985”“211”等名校的高度认同和追求。
家长和社会的“别致祝福”虽然有趣,但也暗示了社会上对“唯分数论”“唯学历论”的过度关注,这可能会忽略孩子个性发展、兴趣培养等更为重要的教育问题。教育的本质不仅是追求所谓的名校光环,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我们也应明白,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孩子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而非仅仅只是为了追求某个标签或排名。同样,学习也并不只是为了取得一个好分数、读一个好大学,而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但正是因为家长和社会对成绩、学历的看重,如“网购退款‘祝福’211”的“迷信”事件才层出不穷。在面对高考时,全社会都“如临大敌”,以最高要求和规格来对待高考。“网购退款‘祝福’211”事件虽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却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当前教育生态的多样面貌和复杂情绪。它提醒我们,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
在追求高学历的同时,学校和家长方面应该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培养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能力、有健全人格的人。社会、学校、家庭应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开放、包容的教育环境。同时我们自身也不应“唯学历论”,多方面发展、丰富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发光发热,实现自己的“211”或“985”,无论那是大学的愿景,还是人生旅途中的每一次精彩突破。
来源:红网
作者:杨欣月
编辑:颜新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