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锦(云南财经大学)
据6月1日《第一财经》报道,儿童节当天,国家医保局官微消息显示,截至目前,新疆、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已将人工耳蜗植入纳入当地医保报销范围,以帮助听障儿童重返有声世界。
毫无疑问,这一举措给听障儿童及其家庭送去了一盏希望之灯。这不仅能让更多听障儿童在早期就能得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更代表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在公平性和普惠性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所谓人工耳蜗,是一种“神经假体”,它通过将声音转换为编码的电信号,传入人体的内耳耳蜗,再经听神经通路向大脑传输,从而产生听觉。值得一提的是,越早植入人工耳蜗,患儿的康复效果就会越好。对于先天性耳聋的儿童来说,最佳人工耳蜗植入的时间是1岁-3岁左右,此时儿童的大脑听觉皮层、语音中枢仍处于发育初期,具有较好的预后效果。
然而,高昂的治疗费用,是制约人工耳蜗普及的瓶颈。面对6万元-35万元的治疗费用,众多的听障儿童家庭都会望而却步,只能选择不进行治疗或者只治疗一只耳朵。而治疗一旦错过3岁以内这个听觉中枢发育的黄金时期,就可能会导致中枢神经出现萎缩和功能退化。由此可见,家庭经济及治疗费用的共同限制,剥夺了部分儿童的治疗希望。
如今,随着人工耳蜗被纳入医保范围,这一难题明显得到了有效解决。资料显示,一些省份的人工报销报销比例可达70%左右,极大程度上减轻了听障儿童家庭的经济负担,让更多听障儿童享受到这一先进技术带来的福音。
但是,也需要看到,人工耳蜗植入只是听障儿童康复的一个环节。在提升听障儿童保障水平方面,还需要出台更多相关配套举措。例如,加强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工作,确保每一个新生儿都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加大儿童专用药物研发与生产力度,减少因用药不当导致的儿童听力障碍;同时,加强社会对听障儿童的关注、支持,以及对政策的落实。
惠民福祉工程,最重要的是倾听民众的声音,并落到实处。做到全方位的兼顾,才能让惠民福利汇集到真正需要的人身上,让更多听障儿童获得“以声会世界”的希望。
来源:红网
作者:李雯锦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