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文化和旅游部在京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整体情况。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6月8日,主题为“保护文物传承文明”。据统计,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全国各地将举办12614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期间,各地将组织非遗手艺人、传统戏曲人开展网络直播。(6月5日 光明网)
截至 2023 年底,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10 万余项,43 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如何让这些非遗项目真正融入生活?组织非遗手艺人、传统戏曲人开展网络直播显然是不错的路子。
这里有一个典型的案例。一组“簪花围”的照片在抖音“火出圈”,让福建省泉州市𫊻埔这个小渔村迅速晋升为热门旅游目的地。仅仅今年五一期间,就接待游客29万人次。实际上,早在2008年,包含“簪花围”在内的“蟳埔女习俗”便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一直处于“深闺之中”,如何让非遗没有遗憾?当地做出了短视频+非遗的尝试。没想到一下子火出了圈。
簪花、漆扇、越剧、打铁花、醒狮、英歌舞等非遗项目在抖音受到关注,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累计分享量同比增长36%。国家级濒危非遗相关视频数量同比增长33%,分享量同比增长40%。这些非遗项目之所以能够被更多人看见,不仅仅是短视频的受众多,还在于“推荐算法”助力。一个个非遗短视频被喜爱的人“推荐一下”,从而实现了“让更多人看见”。
无论是小众、濒危非遗走向大众,还是非遗传承人被更多人看到,除了这些非遗项目的坚守,短视频的推荐算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让它们厚积薄发。一个方面是,起到推荐连接、高效分发的作用,将创作者、信息、感兴趣的用户,这些原本孤立的点,连接起来,非遗找到了新的观众实现了双向奔赴;一个方面是,起到了“美的放大镜”作用,人人都能传承、传播非遗,用户观看、转发,或线下打卡、体验,或线上购买非遗商品,让非遗参与不再有门槛。“推荐一下”是因为喜欢,而受众的喜欢也助推了更多人看到。
传统民俗在短视频平台上走红,不仅带火了旅游,还吸引更多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而更为关键的是,一些“濒临死亡的非遗”不仅“起死回生”还“风华正茂”:濒临倒闭的成都三花民间川剧团因为一条短视频,短短三个月通过网络平台卖出2.5万张票。已有50个稀有剧种因此重获新生;国家级濒危非遗项目青神竹编、东北大鼓、龙骨坡抬工号子、塔吉克族服饰、虞山琴派等等也因此被更多人“看见”和“喜爱”并且“传承”。
短视频、直播的广泛普及,让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传统文化项目走向大众视野。非遗文化在抖音等平台焕发了新生。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业务指导的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公布了30位提名候选人。其中,来自抖音平台的6位非遗创作者,因为借助短视频传播越剧、武术、钧瓷、英歌、渔鼓等非遗技艺和文化,受到表扬。
其实,值得一说的,不仅是“推荐算法”带动了线下旅游,带动了线上产品,而是这种传播方式,让非遗文化走出了深闺,走进了生活,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了原本“并不知晓”“无人问津”的非遗项目。一个个“小众文化”变成了“大众文化”。
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如何发掘民俗文化的独特价值?如何让传统民俗在新时代焕发别样光彩?用“数字”拂去“尘埃”,让优质的非遗文化有了另一种焕发生机的可能。
来源:红网
作者:郭元鹏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