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生
据上观新闻报道,7月2日,一张显示来源为网易新闻的截图在社交平台流传,其中关于“上海向辖区内寺庙临时借款100亿人民币的香火钱作为短期周转债务”“静安寺贡献最大,贡献了48亿”等内容引发关注。传言称,这些消息来源为“上海市财政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工作人员”。
对此,上海民宗部门、财政部门对媒体表示,该传言不实,纯属谣言。上海市财政局预算处浦处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上半年,上海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平稳有增,财政运行总体健康,具体数字按照信息公开规定会在7月中旬在相关权威平台公布。据悉,网信部门已对上述不实信息介入调查,并将相关违法线索移交公安机关进一步处置。
移动互联时代,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主要平台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谣言传播效率,并让造谣、传谣的成本变得微乎其微,五花八门的谣言成为网络“痼疾”,严重扰乱社会秩序。为此,各级网信部门设有专门辟谣平台,第一时间对不实信息公开辟谣;各地公安机关加大治理力度,近年被治安处罚造谣者难计其数。
值得注意的是,与有些谣言一时难辨真假不同,“上海跟佛祖借100亿”属于“一眼假”谣言,比如:事件过于离谱、仅有一张截图、信息来源不明、不见主流媒体报道、信息真伪容易核实等,有网友称之“比童话还要童真”“史上‘含金量’最低谣言”。然而,如此“低级”谣言,竟然一天之内在社交媒体“疯狂传播”,其中不乏知识界人士跟进转发,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传播学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谣言传播公式”:谣言传播力 = 谣言重要性×谣言模糊程度÷受众判断能力。根据这一“公式”,面对“一眼假”谣言,受众只要具备常识性判断能力,均可识别其中“破绽”,或稍作核实即可“真相大白”,进而主动放弃传播,这样谣言传播力自然很小,“谣言止于智者”的道理就在于此。
现实中,大多数谣言传播者或为刷“存在感”,或博取流量、或群体求同,或分享交流,属于“不明真相”群体。不过,有些传谣者则不同,他们具备足够判断能力,甚至明知是谣言,却选择“装睡”,见到谣言有助“发泄情绪”“制造话题”“挑起对立”“抹黑社会”“损害政府形象”,不管是否“一眼假”,转发无误。这种情况下,用“谣言传播公式”显然难以解释。
事实上,“上海跟佛祖借100亿”之类谣言传播者,很大部分属“装睡”者,他们眼睛自戴“滤镜”,犹如美西方媒体“看中国”所戴“阴间滤镜”一样,选择性“过滤”掉社会正面信息。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这些人从不在社交媒体转发、传播正能量信息,而见到哪怕是“一眼假”谣言,只要符合“口味”,立马传播。环顾四周,社交媒体上,这种戴“滤镜”的传谣者不在少数。
由此可见,谣言不仅止于智者,还止于不戴“滤镜”者。
来源:红网
作者:徐林生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