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红网“青椒评论”已完成2024年6月份统计分析工作。红网理论评论中心按程序初选作品,特邀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博导刘涛教授评出6月优胜佳作。现综合6月优胜作品、评委点评、高校参与情况、投稿量等信息,发布简报如下:
对于本月优胜作品,刘涛老师依次进行了点评:
作者:丁俏力(复旦大学)
刘涛:该评论聚焦于支教领域存在的部分“乱象”,一大亮点是以敏锐的视角切入,展开系统性的论证。不少新闻评论通篇都是观点性的输出,实际的“干货”单薄,论证效果不强。这篇评论做到了“理”与“据”的结合,通过选择相关历史材料等作为论据,有效地实现了论据和论证之间的平衡,二者的逻辑衔接也处理地自然流畅。另一个亮点是结构上的饱满,从大凉山个案到支教乱象这一社会现象,再从现象到问题,从问题到反思,辅以从历史观瞻当下,整体的论证结构完整,体现出良好的叙事架构能力。但对于文末的建议内容,略显宽泛,评论最怕的就是难以落地。
作者:梁宇飞(河西学院)
刘涛:该评论观点鲜明,通过成都地铁事件探讨性别偏见和舆论攻势话题。其特色在于论证逻辑层层递进,说服性强。首先从事实出发,论及女性应避免因不当的自我保护而伤及无辜,接下来探讨个体权利以及性别刻板印象,再进一步梳理出舆论的特征及其对个体产生的负面攻势之大,层层论证的过程中将观点和态度很好地表达出来。不过,该评论同时讨论了性别偏见和舆论伤害这两个话题,结构上稍显零散,如果能将二者勾连起来,就能发现更深入的讨论空间,并形成更新颖的评论观点。
作者:王雨萱(黑龙江大学)
刘涛:好的新闻评论能够从题目中清晰地看到观点,这篇评论的题目正是如此。题目中有事件,有观点,有态度,还有视角。该评论所涉及的事件在网上有不少声音,而这篇评论选择从“示范课”的视角审视该事件,赋予了评论一定的正当性。然而,这篇评论的观点价值有待提升,其观点依旧停留在主流网络舆论的争议范围,未能打开一个更有价值的讨论空间。实际上,任何一篇评论的写作,首先要问清事实,而这篇评论过于依赖媒体的部分报道,缺乏对事实本身的追问以及必要的假设“处理”,由此导致观点缺乏新意。
作者:王盼(华南理工大学)
刘涛:男子在公共场所裸露身体,网友建议以性别规划车厢。这篇评论的论点由此生发,直指这一建议混淆了性别问题与素质问题。该评论在二元框架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具有积极的观点价值,强调用性别规划车厢的行为并不能从根本解决公共场所的骚扰问题。在这一立论基础上,评论观点清晰,阐释到位。此外,评论的可贵之处便是论及公共政策的设计问题,将讨论推向了一个更有价值的问题空间,但相关讨论略显单薄,点到为止,未能直面问题本身,亦缺少更高远的立意和更深入的探讨。另外,评论过程要注意论证逻辑,论点的提出应有一些铺垫和支撑,目前多处论证都稍显突兀。
作者:陈奇(井冈山大学)
刘涛:每年高考都能够衍生出许多话题和讨论,这篇评论选取了对唯高分论的批判,论证过程比较规范,阐释了唯高分论对高分考生和失利考生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其中,“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个典故运用不错,能够有效地佐证论点,且以此收尾简洁有力,韵味悠长。运用此典故时,作者提及教育的意义,但后面未对其展开阐释。其实,作者可以抓住这一点,除了探讨“高分至上”对学生的影响之外,还应该探讨教育部门、媒体机构、社会公众如何科学地处理“高分”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将“高分”安放在一个合理的讨论位置和话题维度。
评委介绍:刘涛,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广东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视觉传播研究》集刊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从事视觉修辞学、环境传播、融合新闻研究。入选“国家特支计划”哲学社科领军人才、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青年项目。目前担任教育部虚拟教研室(融合新闻)、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新闻采写)负责人。专著《视觉修辞学》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第三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二等奖。曾供职于央视《新闻调查》,目前兼任《中国教育报》专栏作者,独立撰写新闻作品四次获中国新闻奖,其中两次为一等奖。
来源:红网
作者:红辣椒评论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