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昂(吉林大学)
正值春节,本该是高高兴兴的日子,可在走亲拜门的过程中,不少人也有了新的烦恼。近些天,在社交媒体上,诸如“给的压岁钱快赶上1个月工资”“快发不起压岁钱了”等话题热度极高,不断上涨的压岁钱不仅加重了老年人的经济负担,也让很多年轻人颇感压力。
作为中国传统年俗文化中独有的一种“仪式”,压岁钱不但历史悠久,还承载着不少人美好的新春记忆。一方面,压岁钱的涵义丰富、寄意美好,当长辈把手中的红包递给晚辈,也把身心健康、平安顺遂的祝愿带给了他们,这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希望,更是一份美好的新年祝福。另一方面,收压岁钱不但是孩子们过年时最大的盼头,还蕴含着岁月的流动和亲情的浓郁。也正是这一悠久的民俗,给春节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氛围,让很多人一提起压岁钱,就能想起儿时亲切又温暖的回忆。
从这一意义出发,压岁钱不光寄寓着亲人间的祝福和期望,也关系着新年文化的流动与传承,千百年来,它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但是,这些年来,压岁钱也逐渐“变了味儿”,在不少地方,有的人“拼面子”思想作祟、相互攀比,还有的人不得已跟进,让压岁钱由之前的10元、20元、50元涨到最低200元、500元,甚至上千元,仿佛谁给得钱少就会丢了面子,而水涨船高的压岁钱不仅给老年人带来负担,也被很多年轻人列入春节的“三座大山”之一,还被调侃为“压力钱”。
要知道,压岁钱的多少和情感的亲疏并不能简单画上等号,亲人间的情感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间不断升温的,并不是用红包的厚薄来衡量的。虽然压岁钱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但发压岁钱都要做到量力而行,不要为了面子而盲目攀比,只要心意和祝福到了,压岁钱也就完成了其应有的使命,这样才能不让压岁钱沦为攀比的工具。实际上,诸如比谁发的钱多之类的行径,不但很可能加重自己的经济压力,让朋友亲戚之间因为给多给少而产生隔阂,还会让这股攀比之风蔓延到儿童群体,不利于孩子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从长远看,这种“跑偏”的习俗也会淡化祝福本身的含义,助长攀比、奢侈的不良习气,给整个社会风气带来消极影响。
因此,守护好压岁钱的本义和美好初衷,给红包“减减负”,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近些年全国文明办对培育乡风文明的重视,例如高额彩礼等已经取得良好实效,有关部门也要为压岁钱“减压”,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宣传力度,引导大家理性看待压岁钱现象;另一方面,也要针对源头进行治理。比如,在农村地区,可以通过树立典型、将压岁钱合理发放纳入村规民约等措施,逐步改变不良的观念,坚决对在压岁钱上搞攀比和浪费的行为说“不”。与此同时,个人也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给压岁钱,做到不攀比、不跟风、不过度,理性看待压岁钱,不要陷入攀比的怪圈中。当然,这种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一定可以让压岁钱回归本意,守住这份传统真情祝福的初心。
来源:红网
作者:刘一昂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