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写了方言的电线杆引人打卡:“土话”传承还需新窗口

来源:红网 作者:周梦婷 编辑:钟星月 2024-02-26 15:28:44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40222164203.png

□周梦婷 (黑龙江大学)

近日,杭州钱塘区义蓬街道灯塔村的电线杆引来许多人拍照打卡。这些电线杆的独特之处在于,上面刷着当地方言的谐音文字,并且配有拼音和释义,比如“做人家——节约”“得为子——故意”等等。村里的工作人员表示:“不少年轻人在城里工作,习惯讲普通话,年龄更小的孩子甚至听不懂方言,而村里一些老人不太会讲普通话,有外地儿媳还因语言不通与公婆闹过误会”,于是村里决定,把方言用油漆刷到电线杆上,让大家多多接触方言。(2月24日《光明日报》)

方言蕴含了浓厚的地域特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是,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大量使用普通话,大部分公共场合也以普通话作为提示语,人们接触方言的方式逐渐变少,使用方言的场景也越来越少。资料显示,在我国130多种语言中,有68种使用人口在万人以下,有25种使用人口不足1000人,有的语言只剩下十几个人甚至几个人会说,濒临消亡。

方言向来是“活”在人们口中的文化,口口相传一直是方言传播的主要途径。这虽然能保证方言文化的纯正,但是也有不少“隐形”的门槛。比如方言从入门到精通都需要当地人一点点教,这种一对一教学往往要耗费较多时间。而且要找到愿意花时间教方言的当地人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这让方言在传播链条上的“传播者”这一环节就出现了问题。

面对传统传播方式的单一,路边可见的电线杆成为方言“教材”,这种推广方式有一定好处。它用拼音表示了方言的读音,靠注释解释了方言的含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学习方言的门槛,能让不会方言的人先“入门”。这种方式引得人们拍照打卡,不仅表明了人们对电线杆上写方言的宣传方式的认可,更表明人们对方言文化充满包容性和好奇心。

2019年,武汉大学的“方言与中国文化”通识素质教育课程就曾引发网友关注。在课堂上,学生用方言给视频进行配音和歌唱,广受欢迎。课程还聚焦方言身后的中国文化,较为系统地保护了方言的“初始基因”。此外,在短视频平台,用方言“自报家门”的视频得到网友的点赞、评论,唤醒着网友们关于乡音的记忆。但是,大学的方言课门槛较高,短视频的方言传播存在单一、同质化的问题。被称为“土话”的方言要焕发活力,还需让方言回归“故土”,需要重建起方言的应用场景。

以粤语为例,除了粤语电视剧、粤语歌曲的出圈,广东也在为粤语传播创造更多使用场景。比如,广州在城市公交、地铁上增加了方言播报,极具特色,广受好评。此外,天津也在机场增加了天津话播报,趣味十足。以此类推,是否能在乡村的有声广播中也增加方言播报?在旅游村中,或许也可以尝试用普通话和方言共同标注旅游景点和其他公共场所。

城市里的方言墙、乡村里的方言电线杆都引发人们拍照打卡,成为城市、乡村的景观之一,表明方言本身具备旺盛的生命力。年轻人并没有遗忘乡音,只是在不断追求“没有口音的普通话”的途中,少了更多和方言相处的机会。

来源:红网

作者:周梦婷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6/60/1356092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