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辉 (南京传媒学院)
甲辰龙年的序幕拉开,关于“龙”的各种话题也越来越热。龙年的“龙”到底该英译成“Dragon”还是“Loong”?网友们开始了争论。有些网友认为应该保持传统的“Dragon”翻译,因为这个词在西方文化中已经与龙的形象紧密相关。而另一些网友则主张使用音译“Loong”或“Long”,以更好地保留中华传统文化中龙的特点和象征意义。(2月8日《南方日报》)
首先,这一争议凸显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走向强盛的重要支撑,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这些元素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是民族认同和自尊心的体现。在翻译“龙”这一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汇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其字面意义,更要考虑其背后的文化象征和民族情感。坚持使用传统的“Dragon”翻译,可能会让西方读者误解为龙是一种邪恶的生物,而采用音译或新创词汇,则能更好地传达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吉祥、尊贵的形象。这种选择背后,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坚守。
其次,这场争议也反映了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各国之间增进理解、加深友谊的重要途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并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认知差异,通过更多的文化交流,让西方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中龙的独特魅力。同时,我们也应该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尊重西方文化中关于龙的既有认知,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翻译方案。这样,不仅能减少误解和冲突,还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争议中,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只有是否更适合、更贴切的表达方式。重要的是保持对话与沟通,寻找最佳的平衡点。我们应该鼓励多种翻译方式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比较和反思,不断完善和优化翻译策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保持文化自信的同时,实现跨文化交流的有效与和谐。
龙的翻译争议不仅是一场语言层面的较量,更是一次文化自信的展现与跨文化对话的尝试。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冲突,寻求更加贴切、准确的翻译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与魅力,同时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贡献。
来源:红网
作者:李景辉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