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悦 (宁夏大学)
前段时间,某音乐人利用AI技术“复刻”了自己过世的女儿,她不仅能够与人对话,还可以为妈妈唱生日歌。在互联网上,除了用AI“复活”自己的亲人,还有一些账号以长辈的身份分享生活、教授技能以及与网友进行情感互动,被称为“电子亲人”。(3月20日 浙江宣传)
当“断亲”成为年轻群体中的一股潮流时,另一种形式的“亲情”在虚拟世界产生。“电子亲人”主要以“电子父母”为主,例如小红书平台@小琳妈妈、抖音平台@和女儿分享日常等博主。他们的一句“今天开心吗?”就可以让拼搏在外报喜不报忧的年轻人“破防”,一句“孩子,今天妈妈教你”引得评论区进行一次次“赛博撒娇”。在“电子父母”这里,年轻人不仅可以学到许多父母没有教给他们但却实用的生活技能,更能不自觉地将自我代入到情境中,弥补自己在家庭中缺失的理解与温暖,满足自身情感需求。
当然,也有网友对追捧“电子父母”这一行为存在不理解,例如有网友认为在网络上称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为爸妈感觉很奇怪,还有网友直接指明“电子父母”抓住年轻群体的情绪痛点、以流量为目的的营销本质,不理解追捧“电子父母”的网友为何宁愿相信虚拟的事物也不愿多陪伴真实的父母。但若将虚拟与现实进行比较,我们或许就会找到原因:权威式说教、苦难式教育、扫兴式父母……这些话题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中国青年报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00多名18-35周岁的青年中,高达90.6%的受访者坦言被父母打击过。但在“电子父母”的世界里,更多展现的是以尊重、理解、平等为底色的亲子关系。他们情绪稳定,温柔细腻,拥有更加自由先进的观念,愿意支持孩子想做的一切事情。
所以,与其说年轻人心甘情愿沉浸于“电子父母”所编织的一个甜甜的梦里,不如说这是他们的内心对理想型父母的期望。与其将“电子父母”爆火的主要原因简单归结为年轻群体的追捧,不如更深地考虑原生家庭的因素对他们追捧“电子父母”所产生的推动作用。
于是,“电子父母”便不仅可以为年轻群体提供情绪价值、实现自我治愈的途径,也能够推动父母进行自我反思,为亲子提供和谐相处的样板,进而有利于培养平等、美好的亲子关系。
“电子父母”固然存在其积极意义,但当我们潜意识地将“电子父母”与父母相比时,也应注意切忌因剧本与人设的完美而苛责现实。毕竟亲子之间展示的是真实的一面,在日常相处中“相爱相杀”才是正常的亲子状态。真实的爱永远是“电子父母”所给予不了的,也只有真实的爱才能够弥补追捧“电子父母”的年轻人困于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感。
良好的关系从来不是单向度的产物。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完美”,真正美好的情感更多时候是一种共同的成长。这便要求父母与孩子一起学习如何表达爱与回报爱,主动建立正向的亲子关系。我们作为子女,还可以尝试着与父母共同接触新事物与新思想,带动不完美的父母与不完美的自己共同成长。倘若我们依然说服不了父母做出改变,那么在“电子父母”身上得到精神慰藉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无奈”选择。
来源:红网
作者:孙悦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