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辟谣成传谣,健康科普不应沦为流量至上的“棋子”

来源:红网 作者:梁宇飞 编辑:张瑜 2024-03-23 20:56:54
时刻新闻
—分享—

□ 梁宇飞

近期,有关健康科普的话题受到了网民们的广泛关注,有的甚至冲到了微博热搜榜单的第一名。诸如“何种类型的外卖是最脏的”“一年点百次外卖的小伙被查出胃癌”“外卖中的微塑料两小时就可以进入大脑”等耸人听闻的健康科普,又常常会附上一些检测研究、权威实验的背书,教人不知道该信还是不该信。

身体健康和食品安全正逐渐成为大众最为关心也最常讨论的热门话题。自媒体平台上的一些健康科普也愈发受到互联网用户的关注和欢迎。使用新兴技术和更加通俗化的传播方式向公众介绍康养保健知识,提升群众身体素质,本来是服务社会的有利之举。但生活中也不乏一些从事健康科普的博主,将大众的健康话题作为吸引关注的噱头,为此不惜对一些信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有趣的是,不少饮食健康相关的“伪科普”话题,都不约而同将关注点放在了外卖上。这更暴露出背后对于流量的追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外卖已经成为很多上班族、学生党的主要就餐方式之一,这个话题与大多数人的生活紧密相关,任何一点相关信息必定都会引来大量的关注。

以“外卖黑勺是最脏的”为例,作者原本是为了澄清塑料勺子是安全可用的。但在一些博主和用户“标题党式”的转发之下却把谣言作为主要的关注重点,生生将“辟谣”变成了“传谣”。又如“外卖中的塑料微粒”话题,发布者甚至援引不实信息,胡乱拼接各种出处不明的科研数据和学术材料误导公众。“伪科普”之所以能够获得受众的关注,吸引大量流量,来源于其夸张式的传播与对受众焦虑的把握。一旦健康科普沦为了讨好流量的一种手段,那么必然会引发公众焦虑和媒介伦理失范,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明明是辟谣的科普视频,居然把谣言作为话题,还推到热搜第一,为了流量真是不择手段”“别再制造焦虑了”,可见这种标题党恶意提炼、制造焦虑的行为,正在被越来越多人反感。

以健康科普作为手段吸引公众关注,为获取流量而夸张化传播,本质上是这些自媒体或平台将自身利益置于了道德规范和群众权益之上。一味地索取流量却不顾道德伦理失范,这反映了部分自媒体素质缺失、过于功利化,致使其热衷于标新立异,“语不惊人死不休”。

毫无疑问,健康科普绝不能作为网络平台讨好流量的手段。对于自媒体行业来说,从业者应当认识到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要将公共利益置于经济利益之前,要杜绝“一切向钱看”的唯流量论。健康科普的目的是服务群众而非误导群众,是帮助民众证明哪些事实是真实的,哪些信息是可信的。因而要防止虚假信息鱼目混珠,而不是先淈泥扬波,把水搅浑,尔后再加入攫取流量的大军中去。自媒体可以扮演健康科普“释义者”的角色,它不应成为虚假信息传播的“作俑者”和“推助者”。

而且,自媒体从业者要为自己树立一把判断是非的尺子,这是维护信息伦理的应有之义。如果自媒体不能仔细审查信息的真实性,没有严格的自我把关,哪个健康话题容易引发焦虑、争论就向公众抛出哪个话题,哪种传播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获取流量、吸引眼球就选择哪种方式,那么最终只会牺牲真相,继而损害大众的利益。

允许健康科普中出现一些活泛的展现方式,并不代表就要是去科普的权威性和真实性。健康科普知识的传播应当“以道统术”。“道”是第一位的,即内容要真实,知识要可靠。自媒体切记不能把路走偏,如果“以术御道”“心术不正”,单纯追求传播效果和流量收益,就会罔顾事实,漠视科学,于人于己有百害而无一益。我们希望多一些健康科普,但尽量也不要哪个热点话题高,就毫无原则去凑热点,比如这些健康科普,却也不必总拿这个外卖说事,也不必拿各种疾病说事,应该立足严谨的科学常识来科普。否则,健康科普就不健康了。

谣言止于智者。要想减少“伪科普”和虚假谣言的负面影响,也需要提升广大民众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要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和认识水平,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基础性健康知识,用以识别一些显性谣言和错误科普。另一方面,也要着力营造良好的网络信息生态。在信息超载的时代,公民要做自己的编辑,做自己的“把关人”,要对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具有清晰的认识,从而能理性辨别信息,慎重转发,不做谣言传播的“帮手”。

一个清朗科普环境的构建,既离不开媒体从业者坚守媒介伦理,也不能缺少群众对信息的理性判别。只有为“伪科普”和谣言画上一道“休止符”,有用的健康知识与真相和我们的距离才不会太远。

来源:红网

作者:梁宇飞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7/67/1366579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