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螺蛳粉添加增臭剂不可取,别让卖点变污点

来源:红网 作者:田益铭 编辑:张瑜 2024-03-23 22:10:18
时刻新闻
—分享—

496c6b2318d1447ebe04dc5c2e343daa.png

□田益铭 (复旦大学)

近日,成都市市监局的工作人员巡查一家外卖螺蛳粉店时发现该店柜子中存放一罐“螺蛳粉加臭酱”。据《中新经纬》在电商平台查询,按照每碗汤底250g来计算,1g酱料就能“增臭”一碗。

螺蛳粉从地方特色变成全国网红小吃,以其又酸又辣的独特味道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这样的风味来源于酸笋与螺蛳熬煮而成的汤料,也正是商家使用增臭剂所追求的效果。这样的行为是否可取,不仅事关食品安全问题,更关系着产业发展的大问题。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同时也必须限量添加,否则就会危害人体健康。

食品安全事关重大,那么增臭剂符合安全标准吗?此次事件之所以获得大量关注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增臭剂首次进入公众视野,并不是常见的添加剂类型。虽然商家称产品通过了第三方机构的检测,成分安全,但是否能真正投入使用不应只有“无毒”这一个简单标准。使用过程中,商家加入增臭剂来调味全凭经验,并不固定。这显然是缺乏标准规范的。

再者,我们还要问:这有必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方面,基本的食材不难获取且制作工艺并不复杂,非要用“科技狠活”代替天然滋味,偷工减料又失了诚信。另一方面,酸臭的“风味”不等同于“臭味”,好的螺蛳粉并不以臭味作为评判标准。只抓住这一个特点来发力,难免会对产品的整体理解产生偏差。正如在增臭剂被曝光的评论区中,很多广西当地网友纷纷表示正宗的螺蛳粉的味道只能称得上独特,但绝对不是臭味。在互联网信息碎片化的时代,给事物贴标签往往会加强记忆点、加速传播,螺蛳粉或许就是其中被严重标签化的一个。这也间接导致了这种“为臭而臭”不良商家行为。

凭借特色“出圈”,就有被贴上标签的可能性,进而一不小心陷入迎合标签的恶性循环。

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一大支柱,其中不少产品最终都流向了消费者的餐桌。螺蛳粉就是地方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也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动案例。截至2022年,柳州螺蛳粉产业带动的竹笋、螺蛳、木耳等原材料基地规模达55.2万亩,加上产业链中下游的其他环节,一大批人因此增收致富。虽然有大批厂商发布声明称自家产品不会添加增臭剂,柳州本地厂家表示仍然坚持传统工艺制作,但难免已经在消费者心中种下了怀疑的种子。若类似的不正之风蔓延,出现更多增甜剂、增酸剂在看不见的生产过程中被滥用,不仅使消费者寒了心,更动摇了特色产业发展的根本。毕竟,品质才是产业化健康发展的根基。

此次事件应当为更多生产者敲响警钟:特点当作卖点是一种智慧,但倘若被特色的标签裹挟而进入投机取巧的漩涡,欺瞒消费者,只会让特点变成公众记忆里的污点。

来源:红网

作者:田益铭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7/67/1366596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