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莫让教育被数据捆绑,大学应自由求知

来源:红网 作者:宋雨菲 编辑:张瑜 2024-03-30 16:41:32
时刻新闻
—分享—

496c6b2318d1447ebe04dc5c2e343daa.png

□宋雨菲 (同济大学)

近日,北师大教授陈志新发传单宣传其线上免费课程引发关注,陈志新老师所属哔哩哔哩账号粉丝量已超过50万。陈志新老师回应:“《社会科学概论》这门课已经准备了五六年,录课用时三个月。学校教务系统还没有我的课,才直接到同学中推荐,我一定积极争取开成这门课。”(3月28日 中国新闻周刊)

在该事件的评论区,网友纷纷直呼感动,为何一份传单有这种击中人心的力量?

高赞评论“总有人在名利场里写诗”,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共鸣,被争相转载。不知什么时候,学校、教育这样的词与名利场挂上了钩。卷高考、卷学分、卷就业、卷升职,在这个人人内卷的时代,功利性似乎成为了第一选择。

“没有学分,没有作业,没有问答,没有考试”是陈志新老师在传单上对线上课程的宣传语。如今,对一门大学课程的评价似乎取决于量化的数字——学分高低、考试分数。学分高的课不得不好好对待,不太重要的“水课”就可以身在课堂、心在他处;容易得高分的课被同学们疯抢,打分严格的老师在校内网上被“避雷”。社交平台上有个很热的观点:“最怕水课的老师不水。”给所有课程套上“水”或是“不水”的分类,希望“水课”老师自觉对同学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唯学分论、唯绩点论的判断方法如何能出现在求知求真的大学校园?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告诉我们怎么才能成为一位教师、如何能成为传播真理、启发智慧的好教师。受困于项目、晋升与考核的大学老师如今越来越难以一心专注于这三尺讲堂。在课堂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上“水课”绝不是好老师的标准。越是困难便越是显出可贵,陈志新老师花费五六年准备一门课程,只为课堂上总计几小时的呈现。他于一方课堂坚守,始终保持着对教学的热爱。

莫让教育陷入功利性,教育是为培育未来的种子、是为摆脱愚昧、是为追求真理……《礼记》中谈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作为求学殿堂的大学也取了《礼记》中“大学”的意义,它从不应该是混沌的名利场,它始终应该守着最纯真、最朴实的求学精神。

互联网上“教育的闭环”这一话题热度很高,它讲述着教育的滞后性。也许在之后的某一刻,曾经书本上、老师口中不甚理解的言语突然洗涤了我们的生命。在困厄时保持信心,在失败后重拾勇气,在离别时心存希望……教育予我们以武器,在此后的生命里披荆斩棘。但是,这应该以师生心灵层面的交流为前提,而不是“我低着头玩手机,你在前面念PPT”。

众多网友被陈志新老师感动,在于他诠释了教育本该有的模样。即使还没有开成这门课,陈老师仍然希望为同学们上课,他以教学为幸福。这个线上课堂突破了物理空间上的限制,来自不同地方、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共同听一门课,让无数脱离学校已久的人想要重新开始认真学一门课。

陈志新老师爆火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思考教育是否能真的量化为一项项标准,反思大学是否尽到了我们所希望的目的。当把所有量化的数据抛开,放下功利性的目的,只去关注能否有所收获、是否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大学课堂才能脱去一切浮躁,重新成为思想碰撞、去伪存真的“知识圣地”。

来源:红网

作者:宋雨菲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7/74/1368813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