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耀湘 (商洛学院)
近日,淮北市某实验小学流传出的一份“防攀比鞋”调查问卷,在网上引发广泛关注。这份调查问卷中写道:“为消除学生攀比心理,建议由学校统一组织家长出钱为学生配备校园运动鞋,每双鞋价格在600元左右,请各位家长给出意见”。有网友据此戏谑道:“这确实是防攀比,不过防的是其他学校的攀比”,“这是防攀比鞋,还是攀比鞋?”
面对网上汹涌的舆情,当地教育局回应称:这只是学校针对人大代表提议所做的一个调研,并未要求学生去买。客观而言,这份问卷的确是在征求意见,并且表格下方还设有“支持”与“不支持”的选项。只不过,这份调查“家长是否支持学校统购600元防攀比鞋”的问卷,本身就显得有问题。
特意在电商平台查了国内几家知名的运动鞋品牌,其价格多集中在100元到300元之间。而且品类繁多,足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偏好自由选择。即使是国外的一些运动鞋品牌,价格也大差不差。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小学生而言,300元以内已经足够让他们买到心仪的、实用的运动鞋了。600元这个价位的鞋子,基本都属于国内外一些大品牌,已经超出了平价需求。
如果说学校处于杭州、广州、上海等经济十分发达的区域,
由此不得不追问,这种脱离了实际的调查问卷,有没有发放的必要?当地学校在调查完之后,会不会因为少部分家长的支持,最后演变为一场基于“自愿原则”的集体购买行动?或许这才是公众真正的关切点所在。
另外必须指出,单纯通过物质层面的约束来遏制孩子的攀比心理,无异于扬汤止沸,锯箭疗伤。即便学校做到鞋装上的统一,难道学生们不能通过服装、手表、书包、文具盒、笔等其他物品进行比较吗?美国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提到,人们习惯于在缺少“客观评判标准”的情况下,“用别人”作为比较的尺度,以此来评估自己的能力,提高自我评价的可信度。事实上,大部分攀比的本质,均是孩子对认可和自尊的需求。
人是群居化的动物,学校相当于一个小型社会,学生之间因存在差异有所比较在所难免。比起简单粗暴地要求“统一”,更根本地解决攀比问题的方法,是通过教育手段去引导学生对待物质的观念和行为。比如通过开展心理教育、主题活动,或是通过讲述子贡、王安石、宋濂等古人的故事,让他们从小养成正确的三观,明白哪些东西才是值得我们去比的。这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和教导,而不仅是浮于表面的处理。
来源:红网
作者:曾耀湘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