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薇 (云南财经大学)
近日,河南开封一家艺术餐厅因一名男子的实名举报而迅速成为舆论的焦点。该男子指出餐厅存在性别歧视问题,即只允许男性员工上夜班,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使“谁去上夜班”这一话题跃居微博热搜榜前列。(4月29日 共富财经)
面对公众的质疑和谴责,餐厅主理人试图以“女性值晚班存在安全隐患”为由,淡化其性别歧视的实质。然而,这种解释显然未能平息公众的愤怒和不满。
此次争议的核心在于餐厅将夜班工作默认为男性职责的做法。这种表面看似“关爱”女性的举措,实际上是对男性员工的一种隐性剥削。据统计数据与实际观察,不少行业都普遍存在类似的性别分工现象:男性更多地被分配到夜班工作,而女性则相对较少。这种分工模式不仅使男性员工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还加剧了他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责任负担。
男性在职场上常被期待“挑起大梁”,而在家庭中又需扮演“顶梁柱”的角色,承担更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压力。这种双重标准让男性在追求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的过程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境。
此次争议促使我们深刻反思性别歧视的根源。很多时候,我们被性别差异和社会观念所束缚,忽视了性别歧视的本质——即基于性别的偏见和不平等对待,是工作、学习或其他权利被错误地以性别为理由进行限制。
例如,某些知名服装设计大师在招聘助理时仅限女性,理由是男性审美能力不足,这无疑是对男性的偏见。同样,在幼师专业选拔中,如果以女性更具亲和力为由,设定男性学生招生比例,这也是对男性的不公平待遇。
值得注意的是,性别歧视有时并不显而易见。它可能以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存在,如团队中将脏活累活默认为男性职责,像上述餐厅把晚班默认为男性的任务,这看似是对男性的“照顾”,实则反映了基于性别的刻板印象和偏见。这种观念不仅剥夺了女性平等参与的机会,也忽视了男性在职业发展中可能面临的其他限制和挑战。
在当今社会,一旦事涉性别平等,讨论就容易变成争论,争论就容易变为对骂,但我们应该明白,无论是对男性还是对女性的歧视,其根源都在于不公正的制度。我们不应将问题归咎于对方同胞,而应聚焦于推动制度变革,以建立真正平等的社会。长久的平等需要制度的保障,而促进平等也不应以牺牲和扭曲个体独特性为代价。
来源:红网
作者:李茜薇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