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发
近日,一段车辆在高速公路上快速行驶时,驾驶员将主、副驾驶座椅放平,竟在车内“盖被睡觉”,任由车辆在自动驾驶状态下行驶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吸引了广泛关注。随着事件发酵,智能驾驶的安全性和便捷性成为业内外人士讨论的热点话题。(10月17日《中国青年报》)
高速行驶中驾驶员竟“盖被睡觉”,让车辆在智能驾驶状态下“狂飙”,这令人瞠目结舌。一旦途中发生突发状况,后果将不堪设想。这种行为不仅挑战了公众对智能驾驶的认知,更引发了关于智能驾驶安全性的广泛讨论。笔者认为,不能将智能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安全不容“放手”,驾驶员必须时刻保持对方向盘的控制,以消除安全隐患,确保驾乘人员及他人的安全。
近年来,智能化、电动化、共享化、网联化的“新四化”浪潮席卷汽车行业。受此推动,各大车企加速发展智能电动汽车。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测,到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将超过7000亿元,2030年预计达到2.6万亿元。
然而,驾驶员如果将自己完全交给智能驾驶系统,相当于“无人驾驶”,这把自己和乘客置于极度危险的境地。智能驾驶系统一旦无法应对突发状况,失控的车辆将成为“脱缰野马”,极易导致交通事故。因此,这种危险驾驶行为无异于拿安全当儿戏。
事实上,当前尚未有成熟的“无人驾驶”技术,智能驾驶并非“自动驾驶”,无法迅速应对某些突发情况。例如,遇到“鬼探头”或车辆突然加塞时,智能系统的反应往往不如人类迅速;某些施工场景中,系统甚至无法识别道路上的障碍物。智能驾驶的功能原本是为减轻驾驶员负担、提高安全性,但若驾驶员“放手”,智能驾驶就可能变成导致事故的“隐形杀手”。
智能驾驶必须坚守安全底线。首先,驾驶员必须增强安全意识,现阶段驾驶员依然是车辆的第一负责人。即便启用了智能驾驶系统,也要保持手扶方向盘,随时准备接管车辆。这要求驾驶员始终保持正确的驾驶姿势,关注路况,以便及时接管车辆,避免事故发生。其次,车企应通过技术手段和系统升级,堵住“无人驾驶”的漏洞,确保智能驾驶系统不会被人为干扰或欺骗,及时提醒驾驶员进行规范操作。此外,车企在宣传和促销时应明确区分“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避免夸大宣传误导驾驶员。
同时,交警部门也应针对新型危险驾驶行为制定相应对策,加大查处力度,通过法律手段有效遏制此类危险驾驶行为。总之,必须采取多种措施,防止智能驾驶被滥用,以保障公共安全,营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来源:红网
作者:丁家发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