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0月19日讯(记者 唐盈 通讯员 蔡蕊)10月16日,武昌首义学院新闻与文法学院在武昌校区举办了红网第10届“评论之星”高校推介会。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郑传洋出席并致辞,新闻学专业负责人、评论课主讲教师杨娟主讲,22级和21级学生参加了本次推介会。
武昌首义学院新闻与文法学院副院长郑传洋(左二)致辞。李秉坤摄
郑传洋副院长表示,红网是全国评论的主阵地之一,参与红网“评论之星”选拔赛,不仅是提升专业能力的机会,更是检验自我、开阔眼界的重要途径。他将赛事比作一面镜子,鼓励学生通过参赛不断发现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他强调,大学学科竞赛的意义,不仅在于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能力的增长会促进学生在专业技能和精神层面实现双重进步。
武昌首义学院新闻学专业负责人、评论课主讲教师杨娟推介“评论之星”选拔赛。李秉坤摄
推介会上,杨娟老师对红网红辣椒评论频道进行了详细介绍。她表示,红辣椒评论素有评论界“黄埔军校”之称,许多知名评论员都曾在这里发表他们的第一篇新闻评论,“如今,这个平台已成为大学生评论的聚集地,而‘评论之星’大赛更是吸引了全国学子的积极参与。通过选拔赛,大家不仅能提升自己的新闻评论能力,还能与来自全国的大学生交流观点、碰撞思想,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锻炼表达能力与提升评论水平的平台。”
“评论之星”推介会武昌首义学院站现场。李秉坤摄
作为去年的参赛选手代表,新闻2102班的黄宇程分享了自己的参赛经历。他提到,从最初的稚嫩稿件被拒,到不断修改和投稿后成功被采用,这段经历令他收获颇丰,不仅提高了他的写作技巧,也让他在实际操作中获得了成长与突破。
红网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是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举办的一项面向全国大学生的新闻评论类竞赛,自2015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了九届。历经九载耕耘,大赛触角延展至全国范围,截至2024年10月已覆盖530余所高校;众多参赛稿件被主流媒体转载,形成广泛的影响;学界业界专家学者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评论之星”是沟通新闻评论学界与业界的桥梁;众多优秀学子借助赛事成长成才,成为中央和地方媒体的骨干评论员。
武昌首义学院新闻评论教学案例介绍:
武昌首义学院的新闻学专业从2001年开始招生,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新闻评论教学,主讲教师杨娟讲授《新闻评论》已有20年,其博士论文研究方向为新闻评论。曾获湖北省网信办、团省委颁发的第八届(2022年)、第九届(2023年)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所著教材《网络与新媒体评论》获武汉市社科成果优秀奖。
经历20多年的长期建设与积累,武昌首义学院的新闻评论教学走过了三个阶段:1.跨专业拓展(2004-2011):拓宽传统新闻评论以“评论写作”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吸纳广电新闻评论的内容,不仅讲授时评文本写作,也讲授音响评论、视频评论,更在《新闻评论》课程中设立音视频评论制作的实验学时。2.跨媒体融合(2012-2022):紧跟媒体融合浪潮,融合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手段进行新闻评论创作,增加了微博评论、微信评论等网络新媒体新闻评论。3.智能化改革(2023年至今):探索“智能+”与新闻评论教学结合,以“智能+”为导向,在教学中积极使用AI工具,引导学生运用AI辅助进行新闻评论内容生产与传播。
主讲教师杨娟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变革,通过知识讲解“活动化”、能力培养“环节化”、课堂成果“作品化”、学习动力“竞赛化”,让评论课堂“活”起来;通过抓关键节点、抓实验流程、抓个性化指导,促使学生实实在在参与其中,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评论实践能力。
如今,《新闻评论》已成为武昌首义学院新闻学专业的一门特色课程,已被立项为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并申报了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其评论教学特色如下:一是课程内容紧跟行业前沿:从融媒体时代到智能新闻传播时代,该课程始终走在前列,如今正着手进行“智能+新闻评论”的课程建设。二是教学与业界接轨紧密:教学内容反映业界实况,教学团队吸纳业界精英,以学科竞赛为动力,以业界导师指导为助力,着眼于能力培养。三是课程内容体现出应用型大学的特点:精心提炼以实践为导向的评论知识和理论,设计独特的课堂活动和课堂环节,侧重实践能力培养,授课期间学生作品多样、能力提升显著。四是评论人才培养效果良好,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评论比赛,曾在荆楚网“大学生评论大赛”和湖北大学生新闻传播教育创新实践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奖。
来源:红网
作者:唐盈 蔡蕊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