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山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是形式主义问题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变异翻新,也是加重基层负担的主要表现之一。
近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转发有关地方2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的通报。其中甘肃省通报:通渭县从2022年10月起,每月以发布数、阅读量、在看量、点赞数等指标,加权计算各乡镇和县直各单位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指数,进行网络排名通报。部分乡镇和部门由于本地本部门工作信息发布量不足,不得已转发上级党委和政府的通知、信息等工作动态。
数字化时代,政务新媒体作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重要桥梁,承载着信息公开、服务民生、互动交流的重任。但近年来,一些形式主义顽瘴痼疾也披上数字技术的外衣,换个马甲,卷土重来。从市到县到乡、从上级部门到下面条线,层层“开公号”、家家“有官微”,导致政务号过多过滥,同质化严重。同时,一些地方脱离基层实际,滥用排名、强制考核,使数字“赋能”变成数字“负能”,“指尖便利”沦为“指尖负担”。
开号“一哄而上”,运营“硬找活干”,考核“层层加码”。上述通报中,通渭县的做法就是典型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为应付上级考核,通渭县基层部门以转发凑数,“没活硬找活干”,基层干部陷入无休止的“数字竞赛”,耗费了时间精力;更为严重的是,这些政务账号重复设置,大量转发无效信息,而非真正关注群众诉求,背离了数字政务初衷,加重了基层工作负担,失去的是群众信任,损害的是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没活硬干”的背后,是一些地方在政务新媒体上的无序扩张、贪大求洋。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白智立表示:“政务号的运维应该贵在精而不在多,如果政府部门无力运维政务号,强行开设只会拉低政府的专业形象。”2023年底,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的《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指出,“对于使用频率低、实用性不强的政务应用程序,应及时关停注销并提前发布公告”。以此为契机,各地掀起了一轮政务新媒体账号“关停并转”大潮,这既是对中央政策的积极响应,也引发了政务新媒体如何提质增效的深入思考。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因政务应用而起,整治就以此为切入口。清理关停低质低效的政务新媒体,必须“快刀斩乱麻”。但一关了之不是目的,破旧还需立新。一些政务新媒体“没活硬干”,并非真的“没活”,而是错位错配。对地方政府来说,重要的是重新审视现有资源信息的整合方式,把零散的、有价值的政务服务功能向更专业的政务号集中,在信息的广度、深度和专业度上下功夫,让政务新媒体真正成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服务水平的重要工具;对基层单位而言,从“指尖之累”中解脱出来,还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机制,把精力切实用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上,干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真业绩。
整治形式主义永远在路上。回归初心、求真务实,坚持从群众的立场和需求出发,政务新媒体才能更加鲜活生动、活力迸发。
(本件作品由紫金山新闻选送)
来源:红网
作者:刘大山
编辑:姜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